编者按
第四届上海法院“十佳青年”评选活动于8月初正式启动。经过全市三级法院差额评选并推荐人选,上海高院资格审查、综合素能评估和考察等程序,现已确定正式候选人。
【资料图】
“上海高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推出23名候选人的成长故事。本期推介的候选人是来自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的黄海骠。
我出生于江苏盐城,成长在江苏淮安。军人家庭出身的我,从小听到的就是父亲讲述的人民子弟兵保家卫国的故事。受到家庭的熏陶和感染,军人的正义感和使命感,在我幼小的内心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高考后,我坚定地选择了法律专业,从此踏上了追求公平正义的征途。
2013年,我从华东政法大学毕业,如愿进入了虹口法院。入院之初,我就被分配到执行局,回想起入职时的我,还有些许惶恐,因为自己对执行工作知之甚少。虽是科班出身,但执行领域在求学生涯中鲜有涉及,彼时翻遍民事诉讼法,也仅有法条30余条。本以为是如鱼得水,谁知水中都是自己的知识盲区。
正式入职的第一天,执行局领导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当时,执行局正在创建“知行者”部门文化品牌项目,旨在立足本职,全面培养“知行者”,不断发现“先行者”,切实提高“执行力”。局领导希望我在全局会议上谈谈对“知行者”的理解。“知行者”出自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关于“知行合一”,很多人会解读为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这些解读当然都没有错,然而我更喜欢另一种解读: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
随着不断深入执行工作,我发现,执行局的法官和我一直以来认为的高坐公堂之上的法官形象完全不一样。执行局的法官更像在双重角色中不断切换,一个是医生角色,需要定期接待,通过“望闻问切”找到症结所在,进而对症下药,采取措施;另一个是警察角色,需要每天东奔西跑,出入现场,根据线索抽丝剥茧,穷尽措施查人找物。
这一晃,十年光阴倏忽而逝,我也从一名执行新人成长为了“虹执·先锋”这一青年团队的领头人。此时,我才渐渐懂得,办公室墙上高挂的“知行者”这三个字是希望我们能成为“法律的知行者”,在追求公平正义的征途上积极求索,不断修炼,守护好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初生牛犊,无畏奔跑
夯实基础强本领
入职不久,我就迎来了职业生涯第一次大型执行行动。被执行人拖欠抵押贷款,名下占地3000余平的厂房被法院司法拍卖。厂房被分隔成400余间小房间,常年出租给外来打工人员,涉及700余人。白天大多数租户都外出上班,因此只有晚上逐一排摸情况,并通知他们尽早搬离。在执行现场,面对情绪激动的租户,我鼓起勇气说道:“你们的租赁关系产生于抵押权之后,不得对抗已登记的抵押权,因此你们必须要限期搬离。”本以为自己的话掷地有声,于法有据,不承想竟引来群情激愤,人群中你一言我一语,压得我有些喘不过气来。第一次遇到这种混乱的场面,我顿时有些不知所措,好在带教法官帮我解了围。我这才发现我把执行工作想简单了,只是掌握书本上的正确答案便自以为掌握了执行的万能钥匙。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执行者,我还差得远呢。
在接下来的清退工作中,我主动请缨,每天下班之后同法官一起前往现场,了解情况,推进执行进程。期间,我发现面对租户不尽相同的众生相,执行法官泰然自若,沟通中既有法言法语,也有许多通俗易懂的大白话,既有法官的威严,也能换位思考,引发共情。对于初出茅庐的我,隐约感觉到这也许就是书本上所说的群众工作能力。也是从那一刻开始,我对执行工作中的“强制执行与善意文明理念”“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这些概念有了具象化的认识。于是,为了能够尽快融会贯通,学为己用,我也开始尝试倾听租户们的需求,安抚他们的情绪。就这样一连十余天,白天查阅卷宗,准备材料,晚上驻守现场,直到案结事了。
定分止争,传递价值
蜕变成长展风采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开始不断接触各种新类型的案件,从物权纠纷,到合同纠纷,到婚姻家庭纠纷,再到侵权纠纷,一整本《民法典》被我执行了个遍,继而刑事执行领域也有涉及。期间,我不断打磨自己,开始向着更高处攀登。随着最高人民法院下发《关于落实用“两到三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的工作纲要》,一场执行领域的新挑战拉开了大幕。我深知,已从执行菜鸟蜕变成熟的我,现在需要通过办理执行案件传递出更深层次的价值。
在办理本市首例食药品安全领域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执行案件中,拿到卷宗伊始,我便充分认识到了公益诉讼案件的社会价值和警示教育作用,并和法官确定了侵权责任承担方式的赔礼道歉执行与惩罚性质的赔偿金执行并重的办案思路,明确将执行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定在找到被执行人上。尽管被执行人刑满释放后便去向不明,原有手机已成空号,相关注册信息预留的联系方式均无法联系,但我还是不言放弃,通过转换执行思路,层层抽丝剥茧,找到了被执行人家人的联系方式,最终与已远在广东的被执行人取得联系。后续通过释明法律及采取强制执行措施,不仅将罚金全额执行到位,更是促使被执行人主动来法院认错,按判决确定的在国家级的《法治日报》上刊登了公开道歉信。本案被评为“2019年度上海法院破解执行难十大典型案例”。
主动承担,头雁领航
接续奋斗谱新篇
2020年初,我院执行局成立“虹执·先锋”团队,这是一支由90后青年干警组成的执行先锋突击队,而我有幸成为这支青年执行团队的首任负责人,带领新一代的执行青年们扬帆起航。
在团队的众多任务中,有一项令我记忆犹新,那是一起银行实现抵押权需执行公司名下厂房和工业设备的案件。涉及5幢办公楼,租户1000余人。起初,公司法定代表人并不配合执行,并试图将租户的对立情绪引至法院。
在执行现场,群众纷纷拿出房屋买卖合同,激动地说:“法官,这是我们全家积蓄买的房子,是有产权的,你们可要搞搞清楚啊!”面对复杂的现场形势,我不再是入职时那个冒失的愣头青,这一次,我变成了那个沉着冷静,思路清晰的领路人。我带领团队成员第一时间安抚租户情绪,释法明理。同时我凭着职业敏感,看到公司前台的一个付款二维码时,特意拿出手机对着进行了扫描,发现收款方是个人。于是我立即以涉嫌执行中转移财产,当场对相关证据进行固定并制作执行笔录。
在后续的执行中,从对查封扣押财产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制作清单交付保管,到陪同评估、拍卖机构至现场再次比对财产信息,到完成拍卖标的全部现场交付,最终案件成功兑现胜诉债权7000余万元。我带领队员们一次次奔赴现场,一次次沟通处置,提升了团队的战斗力,擦亮了“虹执·先锋”这个闪亮的品牌。
专注执行工作的同时,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我带领团队勇担社会责任,一方面作为虹口区“三进青年”,进驻物业、进驻业委、进驻小区,共同筑牢社区防疫的坚固屏障,为守护家园贡献青春力量;另一方面,与辖区居委会结对帮扶,定期下沉开展防疫相关工作,团结居委共渡难关,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向更深层次推进。
在此次抗击疫情中,我第一时间报名成为一名防疫志愿者,下沉社区,扎根一线 60多天。在和家人分开的这段时间,我脑海中时常浮现出一首歌《说句心里话》,那是我当兵20年的父亲在我还是孩童时时常挂在嘴边的,里面的歌词真实反映了我那时的心境: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家……有国才有家,你不站岗,我不站岗,谁保卫咱祖国,谁来保卫家,谁来保卫家。
在平凡的执行岗位上,我的工作没有惊天动地,更多的是直面这世间百态,人情冷暖。
来源| 来源丨“上海高院”公众号
关键词: 上海高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