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伍江认为,工业遗产应该“适应性再利用”。 杨浦区新闻办供图
中新网上海11月21日电 (记者 陈静)城市更新是城市永恒的主题,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则是21世纪城市更新领域最艰巨、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 “一江一河”城市创新论坛——城市更新与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21日举行。
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同济大学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国际)研究院长伍江表示,工业遗产保护在全世界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但这种保护其实面临很大挑战。他认为,工业遗产应该“适应性再利用”,一方面通过改造,让原来工业遗存能够适合今天的使用;另一方面,需要为工业遗存找到适合其空间的新功能,“不是所有功能都能进去,也不是一定维持原来的功能,需要创造性思想”。
据悉,本次论坛是今年世界城市日系列活动之一,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杨浦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旨在依托滨水城市历史文脉底蕴、聚焦城市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为提升城市创新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贡献智慧。 薛侃表示,作为曾经的老工业城区,多年来杨浦区始终将推进旧区改造和城市更新作为增进民生福祉,优化环境品质,提升区域功能重要抓手。
从苏州河滨水仓库到徐汇西岸,从浦东民生码头到杨浦滨江,生产型岸线向生活型岸线转变的背后是上海城市发展方向、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全方位创新和变革。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靖表示,黄浦江是上海海纳百川的依托,苏州河是上海历史文脉的展现,“一江一河”见证了上海的发展,更涵养了上海城市开放、创新、包容的品格。陈靖表示,经过多年的努力,杨浦滨江逐步实现从生产性岸线向生活性岸线的转变,昔日“工业锈带”转变为“生活秀带”。该区努力打造绿色生态、舒适便捷的世界一流滨水公共开放空间,真正成为“人民城市”理念的启航地和实践地。
杨浦区人民政府区长薛侃透露,2022年,杨浦滨江成功入围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该区推进大规模的就业遗存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对24处、66幢历史保护建筑开展了修缮改造和功能导入,新的以工厂仓库为主的生产岸线,转型以公共空间为主的生活岸线、生态岸线和景观岸线,杨浦滨江实现了由“工业秀带”向“生活秀带”的华丽蜕变。陈靖认为,今年的论坛在杨浦滨江举行,聚焦城市更新与工业遗产的活动利用,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据悉,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杨浦工业产值最高时曾占上海总产值的四分之一以上、全国的二十分之一;此后,随着产业的转型更迭,这片滨江工业带一度衰落,众多工厂停运空置。近年来,在城市更新的驱动下,依托“一江一河”贯通工程的实施,杨浦滨江从有碍观瞻的“锈带”逐步转型为景观宜人的“秀带”,成为最受上海市民欢迎的滨水公共空间。据悉,“一江一河”是指,黄浦江和苏州河。
漫步在今日的杨浦滨江,国际时尚中心、绿之丘、皂梦工厂、永安栈房……昔日机械时代的空间产物被注入新功能,承担新任务,焕发新生命,融入新生活。 保护与活化后的工业遗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它不再是无人问津的废弃空间,而是宝贵的城市存量资源,是延续城市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等。薛侃表示,未来,杨浦深度融入上海“一江一河”战略,以更快的速度推动滨江创新发展,让工业遗存“重现风貌”,为老旧空间“重塑功能”,对历史文脉“重赋价值”。该区将持续推动“工业秀带”转变为“生活秀带”,进而打造成“发展秀带”。
在论坛上,上海天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祝波善表示,城市更新是新时期城市开发建设模式的转型,更强调以空间经济为核心,以城市运营增值服务为支撑,具有场景化、长周期、可持续的特征。他认为,城市更新是对存量空间的活化,随着数字科技等新技术发展,产业边界交融,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构成要素流动空间正产生新的形态和需求,城市更新需要有效解决城市空间结构与产业结构高融合性要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更应该长期考虑产业、人口生态等方面的适应性,推动创新要素集聚,塑造新兴产业发展模式 。
“城市更新面临着多要素融合,多维度功能的要求,需要以大设计统筹历史,空间和经济要素,推进精细化建设运营,不断满足和创新城市未来生活方式。”祝善波说,城市本身就是创新科技与产业发展的巨大蓝海,要通过公共空间活化和公共服务体系创新,使其成为城市生产力进化新场景,进而推动公共空间价值增长。他建议杨浦区鼓励现代设计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业态创新等方式提升全生命周期价值服务能力,进一步释放发展动能,实现设计产业集群发展并推动融合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