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时保护性改造的张园西区即将于11月27日(本周日)率先回归。这片上海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建筑风格最丰富的石库门建筑群,不仅仅是海派建筑的缩影,更是老上海繁茂与热血的见证。
1885年,占地60亩的张园对外免费开放。消息一出,张园顿时成为人们争先恐后来的地方。这里不仅有中式的山水园林,更有现代意义上的游乐园,又适逢电灯引入中国,不再受制于照明条件,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时尚弄潮儿眼中的“夜花园”。
(资料图片)
“夜花园”的诞生,是上海休闲文化的产物,是经营性私家园林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出现的。每至夏日,酷热难耐,夜幕低垂时方凉意渐生。“夜花园”可以让前来的市民群众消暑纳凉,从初夏一直营业到入秋,因此又被称为“避暑花园”。
《新闻报》1911年8月18日,“夜花园之悲观”(图:上海老底子)
清末民初上海的夜花园日益繁盛,逐渐成为民众夏季休闲不可缺少的去处。据报章记载,至1908年,上海夜花园已经四处开花,园内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不仅提供饮食服务,而且有多种娱乐设施和节目。经常性节目有在当时还十分新奇的电影(“电戏”、“电光戏”)放映,魔术(“幻戏”)表演,还有本地人非常熟悉的沪剧(“滩簧”)、髦儿戏(女子京剧)演出,并时有民俗展览(如“赛灯会”)。在张园、愚园等著名私园,还设有弹子房、舞厅等设施,游客入园,尽可各取所需,尽情游玩。
留园内还备有避雨厂房,即便遇上阴雨天气,也能供市民游览,并准备了英法著名的西餐、洋酒、洋点及淮扬京苏筵席。中外游客在园内应时小酌,远年花雕,各式名酒,诚“避暑之佳景,沪滨杰出之俱乐部也”。
与此同时,夜花园也不断受人非议。原因之一,即是它对妓女的迎纳。陈伯熙记当时行动自由之妓女,“不受院家管束,是故身罗绮、口膏粱,出风头者每于夕阳西下,高车快马,倘佯[徜徉]于张园、愚园等处,夏令之夜花园尤为若辈显艳地”。本来是消暑之地的夜花园,也成了妓女们的行乐、营业场所,使得夜花园从一开始便染上了浓重的暧昧色彩。
张园里露台上的茶客(图:外滩以西)
对于青年男女,夜花园的便利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介于公共与私密之间的场所。异性间的往来被路过的游人默许。较之旧时花前月下的私订密约,夜花园中的会面相对正当。同时,有了夜幕的掩护和围墙的阻隔,被人察觉的概率也大大降低。
在一个男女公开社交不被认可而又物欲横流的时代,夜花园虽为人诟病,但也有无穷的诱惑,游人可以在此暂时释放自己的情感需求。
随着女子教育的发展和女学生活动能力的不断增强,她们在节假日游园已是极平常之事。如汪芸馨曾在诗中叙说学堂姊妹们畅游愚园、张园的情景:“落花如雨断人魂,喜听同侪骑到门。记得薄游逢日曜,被姨相约到愚园。”“手工家政各分班,六日匆忙一日闲。记得星期今日是,张园去看菊花山。”
夜花园中,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人物均有不同。
修缮中的张园(图:上观新闻)
清末署名颐安主人《上海商业市井词》:“张园西去到愚园,游客曾经载酒樽。楼阁参差犹昔日,如何裙屐少临门”。
孙宝瑄《望山庐日记》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五月初五日记:“夜诣味蒓院,览电光影戏,观者蚁聚。俄,群灯熄,白布间,映车马人物,变动如生,极奇。能作水腾烟起,使人忘其为幻影。”这是中国第一次关于放映电影的详细记录。
数年后,孙宝瑄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八月十六日的日记说:“西人于园中,筑高台临池。上下以车,车作轮形铁路,用机关运动。人出小银圆二枚,则许登车;登台,即坐小舟,自台上推下,投入池中。舟颠荡若甚危险,其实无妨也。”这也成为了现在游乐园里常见的游戏——“激流勇进”的雏形。
张园内的游乐设施(图:上海老底子)
灯光的照明,节目的演出,食品的叫卖,张园的繁盛时期是如此的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文字 |沈冠君
编辑|沈冠君
参考文章:
《“恶之花”:清末民初上海夜花园与女学生的“黑幕叙事” 》黄湘金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有删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