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新民晚报讯(记者 李一能)在上海9年,他名叫“0425”,这是送入救助站时的编号。听力障碍、不会说话、智力残疾,“0425”似乎被困在了自己的世界中,但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的工作人员始终没有放弃为他寻找家人的希望。直到上周,救助站接到了一通来自河南滑县的电话,才知道“0425”叫贺学义,11年前走失后的每一天,他的家人都在盼他回家。11月30日,在护送小组的陪伴下,贺学义踏上了回家路。
2013年初,贺学义因在街面流浪被送至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时值寒冬腊月,他衣着单薄,精神涣散,疑似已在外流浪多日。二站第一时间为其提供食宿及基本生活照料服务,并开展甄别工作。经问询,他不会写字,也讲不清姓名、家庭住址及其他有效的个人信息,常常连最基本的交流也无法沟通,大大增加了甄别难度。
由于无法确认该名受助人员的准确身份,二站便成为了他临时的“家”,而这一住便住了近十年。尽管平时少言寡语,但贺学义并不孤僻,他待人亲切,很少闹情绪,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是出了名的“好脾气”,大伙儿喜欢拉着他一起打台球,玩扑克,在受助人员中人缘极好。他的动手能力也不在话下,日常生活自理之余,也会协助其他受助人员叠被子,穿衣服,或是用餐后帮着工作人员一起收拾台面及地面。
虽然他在二站的生活的很好,但为受助人员找到真正属于他的家一直是救助站的工作目标。从早年的登报寻亲,到近些年利用公安科技手段甄别,工作人员几乎不错过任何一次寻亲机会。直到上周,一通来自河南省滑县的电话让多年寻亲出现了转机。
来电的是河南省滑县新区三里庄村的村民,称在全国寻亲网上看到有一名受助人员的信息描述及照片和亲友家走失的大儿子情况极其相似,怀疑就是他们寻找多年的长子贺学义。得知这一消息,二站工作人员迅速展开比对,除了基本信息相似,对方提供的旧照中走失人员左眼上边有一道疤痕也与站内人员的实际情况高度吻合。在与相关部门多次沟通确认身份信息及安排家属视频连线通话后,基本能够确认这名在二站生活了近十年的受助人员就是河南滑县贺家走失多年的大儿子贺学义。
多年寻子未果的贺家二老得知儿子尚在人间,并且被照顾的这么好,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几乎整夜睡不着觉,只想第一时间与儿子见面。考虑到全国各地疫情防控要求,加之二老年事已高无法亲自来沪接领,为了能让贺学义尽快与家人团聚,二站火速组织三名工作人员成立专项护送小组,于11月30日乘坐列车护送其返回家乡。
历经十个多小时,跨越一千多公里,贺学义终于与家人团聚。贺学义父亲说,儿子是在2011年和家人一起出门看戏时走失,家人一直不断地寻找,可惜始终没有线索,没想到他能在上海救助站被照顾的这么好。而对于救助二站的工作人员们而言,经过多年的相处也早已把他视作亲人一般,只要贺学义今后过得好,能被好好照顾,他们也就可以放心了。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