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远读城》:人们感觉形势严峻,是基于过去三年的抗疫经验;人们感觉情绪焦躁,却是因为看到了战胜疫情的希望,但又没有肯定、明确答案。或者说,正是因为有了希望,人们情绪才变得格外的敏感、脆弱。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日前,老胡狠狠地豪迈了一把:“我做好了在一个月之内被感染上的思想准备”。当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相信很多人会像我一样,大受触动。
那一刻,老胡像个侠士。他说自己是解除大规模封控和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舆论推动者。有想法的,肯行动的人,总让人印象深刻。
不过,老胡完全没必要弄得这样“风萧萧兮易水寒”般的悲壮。从整体来看,晦明之间,人类抗疫的态势应是在朝好的方向发展。
最近两个月,在社会大众看来,疫情发展的态势好似过山车,忽上忽下。
就在刚刚过去的11月,国内多个重要城市都发出了严厉的警报。
关于广州的疫情,《环球时报》写道:“广州市正面临抗疫三年以来最复杂、最严峻的疫情”;关于重庆的疫情,“重庆发布”写道:“我市面临抗疫三年以来最复杂、最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关于郑州的疫情,《河南日报》写道:“这是最近3年来在疫情防控战场上,我省遭遇的最艰难复杂的一场战斗,经受的一次异常严峻的考验”。
再早些时候,针对上海的疫情,央视新闻客户端写道:“上海面临着常态化防控以来疫情形势最为严峻复杂的挑战”。而在武汉,很多人再次经历了自2020年初全市封控之后的又一次居家抗疫。
这么多城市自述疫情的口吻,严肃程度,都像在一个模子中出来的,难免让人紧张。
可以说,整个11月份对中国人而言,是非常忐忑不安的一个月。
就在这样的时刻,另一些声音也传了出来。68岁的武汉大学哲学教授赵林在感染新冠后如实记录了自己的体验:“我感染后发了半天的低烧,有点头疼,第二天就好了,症状比感冒还轻,现在完全好了。”类似的新冠患者亲身体验和相关叙事,在网络媒体上层出不穷。
而在卡塔尔世界杯上消失的口罩,更是让很多人内心深处蠢蠢欲动。
一晦一明,关于疫情的走向,让人觉得扑朔迷离,莫衷一是。专家们的意见并不统一,普通人更是无从判断,这让很多人陷入焦躁之中。
人们感觉形势严峻,是基于过去三年的抗疫经验;人们感觉情绪焦躁,却是因为看到了战胜疫情的希望,但又没有肯定、明确的答案。
或者说,正是因为有了希望,人们情绪才变得格外的敏感、脆弱。
不过,将这样的社会情势放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来看,却并不罕见。并且对历史经验总结会发现,这种社会情绪和情势,往往是事情彻底好转之前的征兆。
在那部因描写上世纪之初全球大流感而知名的《1918年之疫》中记载,就在让全球谈虎色变的西班牙大流感结束之前,全球也经历了一个黑色的11月。
那个11月,充满了混乱:欧洲“每一座城市和小镇的街道都挤满了人,呈现一派狂热的庆祝氛围”,“当某些人在大街上跳舞庆祝休战时,另一些人则沉浸在悲痛之中”。但是,很快就“战争结束,流感也走得差不多了”。
尽管德国学者尼可拉斯·卢曼曾断言,这世间“发生的一切,都是第一次,且最后一次发生”,但是,联想到目前全球的局势,又不得不让人长叹一声:“历史总是神似!”
《志远读城》·让你安静下来的文字
往期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