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59.国子监监生褚永祚夫妇墓
位于徐汇区中山南二路1720号运输公司修理厂内,今为上海万体馆附近。1964年10月7日发现2座墓葬,已经被破坏。一座为糯米浆三合土浇筑石板砖室墓,南北向,三合土冢略带弧形,中间高70厘米,两边高60厘米。三合土下为石板,盖在墓室上,内置木棺椁。木椁长2.6米,宽1.1米,高0.95米,木椁用木条拼成。棺长2.1米,宽0.54~0.46米,高0.73~0.68米。棺盖上放1面铜镜。内一具女尸,已腐烂,身穿衣服全部为布料,已烂。胸前放1面铜镜,木棺前后挡板上各挂1面铜镜。
女尸发髻上插1件玉簪,手握1把折扇和1枚银元宝,双手手指戴4枚金戒指和2枚玉戒指,身旁有1件玉帽镇,2块雄黄。
棺下发现木褚永祚元配张氏墓买地券1方。木买地券长22.3厘米,宽20.8厘米,厚6.5厘米。录文如下:
紧靠此墓东边亦有一墓,挖水沟时已遭破坏,清理时发现“心无一物”石章1方,背铭“晓翁”石砚1件,哥窑式耳杯1只,小铜镜2面,砖买地券1方,买地券已漫漶不清,系男子墓。
摘自《上海明墓》,文物出版社2009年出版
明代的国子监也称太学,在明代既是国家最高学府,又是主管国学政令的机构。元朝国子监主管国学政令,国子学为学府。明朝国子监最显著的特点是具备了前朝监、学的双重性质。早在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朱元璋就以元朝故集庆路儒学为国子学。洪武八年(1376年)又设中都国子学。洪武十五年(1378年)改国子学、中都国子学为国子监、中都国子监。洪武二十六年(1389年)革除中都国子监。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 年) 迁都北京后,以北京国子监为京师国子监,原来的京师国子监改为南京国子监。于是,国子监至此便有了南北之分。
国子监设有祭酒一人,从四品。祭酒,为古官名,本为首席之意。古代宴飨时推年高有德者先举酒以祭,故有此称。秦汉时以祭酒为名的官很多,隋唐以后则专称国子监主官。属官有司业、监丞、博士等职。国子监的内部管理:国子监设有祭酒、司业各一人,祭酒、司业全面负责国子监内教学行政事务的管理。绳愆厅分管校内监察,凡是教官怠于师训,生员违犯校规、学业不精,后勤人员搞不好伙食,都有权纠举。博士厅主管教学。监生的功课内容为《御制大诰》、《大明律令》、《四书》、《五经》、《性理大全》、《说苑》等。生员日常功课一是练字,二是背书,三是作文。典簿厅掌管文件档案和图书资料。典簿既管出纳,又管教务。掌馔厅负责后勤伙食,为监内师生服务。
国子监的一个特点就是以师为官,从祭酒到一般教学、管理人员都是朝廷命官,由吏部任免。明朝对教官的约束极为严格,特别是国子监祭酒,更是要绝对忠于皇帝和职守。他们不仅要取得皇帝的信任,还要迎合朝中各种当权的政治势力。国子监的另一个特点是采用分堂积分和拨历(指监生被派往政府各部门历事)的教学制度。国子监学生称为监生,以其出身身份分为官生和民生两大类。若以入学途径可分为荫监、举监、贡监、例监四类。荫监包括官生和恩生两种。官生是指按父祖官品蒙恩入监者;恩生是父祖以身殉国,故蒙恩入监者。举监是指下第举人入监。贡监是地方府州县学向国子监贡送的生员,也称“贡生”。例监是指以纳马、纳粟、纳银等方式入学的生员。监生在国子监分六堂肄业,通四书未通经者入正义、崇志、广业三堂,修业一年半以上文理通畅者,许升入修道、诚心二堂。又修业一年半以上,经史兼通、文理俱优者,升入率性堂。生员入率性堂后,实行积分制,肄业后,可被派往政府部门实习或参加科举考试。在教学方面,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国子监从洪武五年(1372年)开始实行监生实习历事制度,即让国子监高年级学生分别到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行人司等中央机关实习。时间三个月、一年、三年不等。这种制度可使监生在未进入仕途之前得到实际锻炼的机会,是对国子监教育的一种补充。此外,这种制度对联系学校与政府机构的关系,对培养符合封建王朝所需要的人才都是大有裨益的。洪武时期,百废待兴,人才奇缺,当时监生做官的机会多,升迁快,因此,实习期满多不愿回监。“故其时布列中外者,太学生最盛”。仁、宣后,随着科举人才的不断增多,实习监生的地位下滑,甚至出现了监生在“吏部听选至万余人,有十余年不得官”的现象。
关键词: 上海明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