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建议是,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到医院来,尤其是急诊,尽量避免医疗挤兑。分级诊疗,分散就医很重要。大家尽量按照就近原则,或者按照症状的程度来选择医院。症状比较轻的病人可以到二级医院,区中心医院看病,重症的患者到三级医院去。错开以后,大家都可以获得相应的医疗资源。”
(资料图片)
全国正经历第一波新冠感染高峰,医疗系统压力骤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感染科副主任陈小松12月23日在接受上观新闻采访时表示,其所在医院发热门诊接诊人数直线上升,最近每天稳定在800人左右,相较之前每天50-60人的数量,翻了10倍不止。
“上海发布”12月25日发布的消息称,近日,上海“120”始终处于高位运转状态。12月23日,全市“120”出车5101次,较前一周环比上升33.5%。
感染高峰后,医疗系统还将面对重症高峰。12月27日,澎湃科技连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宋元林,对上海的重症高峰将何时到达、普通人如何就诊、医疗系统如何面对压力等民众关心的问题作出解读。
宋元林告诉澎湃科技,在感染人数大量增加的情况下,“我的建议是,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来医院,避免过长时间等待和尽量避免医疗挤兑。来医院看病之前大家可以在家里先做一个初步的判断。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来医院,一方面天气冷,另一方面排队需要两到三个小时,患者可能本来没什么问题,送医院一折腾,反而得病了,而且也增加医院的负担。”
“分级诊疗,分散就医很重要。大家尽量按照就近原则,或者按照症状的程度来选择医院。症状比较轻的病人可以到二级医院、区中心医院看病,重症的患者到三级医院去。错开以后,大家都可以获得相应的医疗资源。如果一窝蜂地涌入三甲医院发热门诊,一个科室如果‘崩溃’了,看病也容易出错。”宋元林说。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科内,医护人员在救治病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微信公众号 图
【对话】
澎湃科技
:你什么时候开始明显感觉到所在科室的病人增加?
宋元林(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从上个星期开始。这几天门诊、急诊的人都多,呼吸科门诊的人数尤其多。今天(12月27日)早上9点多,我们科的早晨门诊预约加线下就有700多人,全天估计要超到1000人。我们科的住院患者也多,这几天每天都要收20-60个肺炎相关的病人,基本上都有肺炎和/或低氧血症。目前除了发热门诊,呼吸科门诊,其他科的病人相对比较少。
澎湃科技
:现在患者比较普遍的会出现的症状有哪些?
宋元林
:大部分住院的患者都是年龄大,有基础疾病,有并发症,低氧或者肺部有炎症渗出的,大部分有发热、咳嗽、胸闷、气急等症状。没有炎症的患者,我们一般都劝他们回去再观察。门诊的病人主要以上呼吸道症状为主。也有一些肺炎患者在急诊排队排得时间太长,后来到门诊去看病。我们会做甄别,甄别出肺炎的话,会建议他们住院治疗,或根据发病的时间,如果已经过了炎症高峰,处于吸收期,没有低氧或其他潜在风险的话,也不一定要住院。
住院的主要指征是出现肺炎,低氧或者其他的基础疾病,或有转为重症的倾向。也有一些年龄大的患者,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但是其他疾病比较多,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或电解质紊乱,或既往长期无创出现的肺栓塞,吸入性肺炎等,他们的肺部炎症刚开始可能不是很明显,但是会随着时间变化,对于这部分患者,我们也会考虑收治入院。
澎湃科技
:最近这几天听说不少人出现“白肺”,这通常是什么情况?
宋元林
:少数人会出现“白肺”的情况,比如感染以后出现双肺弥漫性的渗出性病变,CT看上去就像“白肺”,说明病情比较重。我们碰到过,但出现这种情况的人比较少,一般都是有基础疾病,或年龄偏大,或有免疫抑制,其他基础疾病等情况。正常人突然出现“白肺”,我们还没遇到过。
澎湃科技
:最近这几天有没有遇到让你印象深刻的病例?
宋元林
:刚才就有一个咨询,他的哥哥平常氧饱和度大概在96%左右,今天早上起来只有92%了。一般血氧饱和度小于93%,我们就要考虑低氧血症,属于重型新冠的症状。但是他又没有胸闷、气急、发热等症状,不像感染新冠。
后来我让病人先用力深吸几口气,再看看血氧饱和度。实际上这样的病人往往本身有一定的慢性肺病基础,总是坐着不活动,肺部慢慢出现类似“肺不张”(指各种情况导致肺的一部分结构塌陷,进而导致肺的含气量减少,影响气体交换)的情况。用力吸气以后,肺得到了活动,肺活量增加,通气血流恢复,几分钟后,他的血氧饱和度就达到了97%,也就不需要到医院来了。
所以仅根据一个指标,很可能被误导。从昨天(12月26日)晚上开始,很多人来问我,家里老年人要不要送医院。我的建议是不需要来医院就不要来医院,尽量避免医疗挤兑。来医院看病之前大家可以在家里先做一个初步的判断。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来医院,一方面天气冷,另一方面排队需要两到三个小时,患者可能本来没什么问题,送医院一折腾,反而得病了,而且也增加医院的负担。现在医院有热线,大家也可以先咨询,没必要一哄而上。
但是判断要准确。一般感染后前2-4天会发热,如果体温超过38.5度,也可能达到40度,建议先使用退热药物。如果用了退热药,效果不明显,可以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如果各种方法都用了,仍然高热不退,超过三天的话,再来医院看看。另外,如果患者出现胸闷、气急,家里有血氧仪的可以测一下,测过后发现氧分压低,呼吸频率很快,说明可能出现了肺炎,这种情况一般需要到医院来。
另外,患者可以先到普通门诊去看,不要一发烧就去急诊。现在已经不查核酸了,我们门诊90%的病人都是已经感染的。希望大家分散看病,不要只盯着急诊和发热门诊,也不要只盯着呼吸科。
如果家里没有药了,可以通过互联网门诊来配药,如果互联网门诊不行,需要到线下来,也要尽量避免集中在某几个窗口排长队。
医生在查看病人情况。“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微信公众号 图
澎湃科技
:你的科室目前大概有多少重症患者?
宋元林
:没有统计。我们还没有一个个地去区分他们是重型还是危重型,收进来以后基本上都先进行处理。现在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都收满了。也有无创,高流量和机械通气的病人。我们现在一边治疗,一边也在做一些统计分析。从整个上海来看,现在也没有统计重症的数据,不太清楚重症率有多少。但此类病人显然比平常状态下要多。
澎湃科技
:收治后一般会怎么治疗?
宋元林
:按照新冠的诊疗流程吸氧,对症和支持治疗。如果病人单纯只是肺部有磨玻璃的渗出,我们会使用激素,低分子肝素。如果情况严重一点,就做俯卧位通气。如果病人有黄痰,我们就在送检后使用抗生素。另外还有一些基础疾病的治疗。容量,营养和电解质的平衡很重要。
澎湃科技
:你估计这一轮感染的重症高峰大概会出现在什么时候?
宋元林
:现在可能还没到重症高峰,也许要再过1-2周。因为要先经过感染、发热,才会出现重症,大概要晚1-2周的时间。
澎湃科技
:现在感染的患者情况和上海在今年春天的情况有不同吗?
宋元林
:和今年上半年相比,现在病人的群体不太一样了。现在我们在医院看到的都是有症状的患者,现在也不做核酸了,无症状的一般不会到医院里来。上半年不管有没有症状,只要是阳性,都会被集中起来。
澎湃科技
:辉瑞公司的Paxlovid药现在使用情况如何?
宋元林:资源非常紧张,这个药的量很少,使用时需要两三个专家一起判断,确实看到病人肺里有渗出性病变,而且发病5天之内,有可能转化为重症,才可以使用。有少数人可能用上,一般没有特殊疾病,大部分人都用不上这两种药。有基础疾病,年龄大的人,哪怕是自己通过各种渠道买到了这种药,也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因为它跟很多其他药物之间有相互作用。
澎湃科技
:最近你们科室的工作节奏如何?
宋元林
:很忙,因为病人很多,我们基本上每天都在看哪些医生能上班,每天都在做岗位的动态调整。大部分医护人员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带病上班的情况。
大部分病人到医院来都是因为呼吸系统的症状,但这么多人感染以后,靠一两个科室肯定是无法坚持的。我们科室好多医生自己也感染了,没有那么多的医务人员。
现在各个医院基本上都是整个医院都参与到肺炎患者的救治中,想各种办法。我们现在整个医院都动员起来了,包括很多病房都开辟成为肺炎收治的病房,整层的一层楼。我们也把其他科室的医生纳入到收治肺炎患者的队伍中,可能牵头的是呼吸科和感染科的主治医生,但住院医师可能是其他科室的,只要是感染过、康复的医生,就一起工作,这样比较安全。总之,现在基本上都是全院通盘考虑,来协调人员、设备等等。
澎湃科技
:接下来你比较担心的或者比较关注的会是什么?
宋元林
:重症病人的救治的问题。之后这些病人会越来越多,入院管理以后,降低这些病人的死亡率非常重要。
现在已经放开一段时间了,大家对新冠已经有所认识,慢慢开始有底了,所以其实没有必要恐慌,只是要去甄别老年人和长期患病的人的感染状况,做好就医指导。
能够预测到之后(医疗资源)会有些紧张,但应该不会出现无法应对的情况。因为各个三甲医院都开了,都不会拒收病人。分级诊疗,分散就医很重要。大家尽量按照就近原则,或者按照症状的程度来选择医院。症状比较轻的病人可以到二级医院、区中心医院看病,重症的患者到三级医院去。错开以后,大家都可以获得医疗资源。如果一窝蜂地涌入三甲医院发热门诊,一个科室“崩溃”了,看病也容易出错。现在大家也在总结这一轮的诊治经验,尽快开展一些交流,提高救治的成功率和加快病房的周转。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