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上海的闵行区有不少老街,除了七宝老街声名在外,更多的是“养在深闺无人识”。没有旅游商业开发,因而保留了相对原生态的风貌。马桥,虽然不算太出名,可能很多人提起马桥第一想到的还是豆腐干,但马桥却是上海三大以地名命名的考古学文化之一——马桥古文化遗址的所在地。4000年文明史使得马桥有着“上海之本”之称,是海派文化根脉所在。
马桥旧时是上海粮仓,自古就是一块田野阡陌、炊烟人家的风水宝地。历经时代变迁,因地处北沙港、俞塘汇合处,是陆路和水路通向松江府的中间站;南来北往的马帮在赶往松江府之前都会在马桥住宿停留,于是此地在明末清初形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条以马桥老街为中心的热闹市段。乾隆年间改为“镇”后,沿用至今。因过去镇内四座石桥分布形态呈马状,故名马桥镇。
解放前,马桥老街还颇为繁荣,后来因战乱等因素的破坏,老街逐渐凋敝,不复以往繁华。上世纪80年代,老街迎来改造,拆除了许多旧房与老屋。原来老街很长,有东、中、西三条街;现在只剩老东街还保留了约200米的旧时风貌,其他地方都与现在常见的城乡结合部无异,完全没有老街的样子。
沙港河穿东街而过,走过大石桥,街道一下子变窄,便意味着进入了老东街——真正的马桥老街区域。这里没有商业古镇的深宅大院与小桥流水,两边都是互相紧挨的木结构老宅,不少外观已经陈旧斑驳,处处刻画出岁月留下的痕迹。但是一些房屋的黑色瓦檐,棕色窗棂,依稀透露出历史的韵味,古朴与衰败并存。
与一桥之隔的新街相比,这里显得空旷而孤寂,昔日的繁华早已烟消云散。现在的马桥老街还有下一座天主堂和一座古庵堂供后人追忆。天主堂即马桥天主堂,又名圣母无染原罪堂,清光绪元年(1875)竣工开放,1987年重修时保留了木梁结构。主堂被分隔成三廊式,立面设三个尖拱形门洞,四周花丛绿树环绕。在以中式传统建筑为主的马桥老街,这股欧风显得尤为有引人注目。
在与马桥天主堂距离只有几十米的地方,是万寿庵的位置。这座古庵堂始建于宋代,后世皆有重修,现在我没看到的是本世纪10年代重建的。万寿庵很小,临街民宅为山门殿,庵内只有前、中、后三进;黄墙红柱黑瓦,在一片青砖灰瓦中格外显眼。庭院内还有一棵350岁的古银杏树,枝干粗壮,盖过了大雄宝殿的屋顶。相比于远离尘世的寺庙,万寿庵多了一份乡土气息,更接地气,百年来始终守护着东街人的喜怒哀乐。
马桥老街有过店铺林立、名士聚集的繁荣之景;也有过战火纷飞中的命不由己。在大拆大建的今天,上海可查的百年老街已不足200条,越来越多有风味的老街将和我们告别;不知马桥老街还能存在多久。趁它们还在,一起寻忆旧时光吧!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