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长江口、背靠外高桥,上海市重大工程——竹园污水处理厂四期项目眼下正加速推进,力争今年第二季度建成投运。
(资料图片)
竹园污水处理厂是上海三大主力污水处理厂之一,二十年来历经数轮更新迭代,分清化浊、逐渐壮大。它书写了申城水环境的发展历史,也映射着一代代治水匠人的接续奋斗。
冬日暖阳之下,场地中央,上海城投水务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洪指着调试中的机器,与技术人员在讨论着什么。
起笔是世界眼光,落笔为时代标杆。当四期工程建成投运后,整个竹园污水处理厂片区的总处理规模,将达到340万立方米/日的污水处理能力和50万立方米污水调蓄能力,位列亚洲第一。
与问题较劲,一关接一关攻克
竹园污水处理厂四期工程分为3个厂区:50万立方米/日的污水处理厂区、70万立方米/日的污水处理厂区以及120吨干基/日处理规模的污泥厂区。工程自2020年6月开工建设以来,一直在稳步有序地推进实施。最高峰时,3000多名建设者在现场并肩作战。
作为一个规模超大的污水处理厂,竹园四期工程面临建设标准高、处理水量波动大、运行工况复杂多变等技术挑战,项目团队经常日日夜夜绞尽脑汁,不断与问题较劲。
难度有多大?王洪伸出4根手指,代表着四道难关。
第一关,前期准备。污水厂设备、工艺管道众多,且只有全部设施符合要求时,才能进入下阶段的工艺联动调试。
第二关,克服气候因素。时值冬季,水温低,给生物处理工艺中的生物活动培养增加了难度,也延长了周期。
第三关,创造条件。竹园四期是一座全新大型污水厂,调试需要大量中水,水源成了关键。
还有一关是人手。去年12月21日,调试工作正式开始,来自参建单位、设备厂家、运营单位等150余人驻守现场,盯紧各个环节。
对于调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王洪和项目团队需要第一时间协调设计、监理、施工、运行等多方参与主体,厘清思路、找到路径、拿出举措。每天雷打不动的调试碰头会都会上演“头脑风暴”,打开突破口。
工程越临近尾声,越需要响鼓重锤。后续,四期将开展70万吨厂区以及污泥厂区的调试工作,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污泥处理系统调试工作,关乎整个四期工程的成败。一场硬仗即将迎来。
经历种种考验,工期比预期提前一年完成
建设者有一种执念:永远在追求技术极限。从2006年开始,王洪参与并负责建设的大型水务工程多达8个,从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到金泽水库,再到竹园项目。从中,他体会到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在逐步提高,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从当初白龙港的二级,已跃升为如今的一级A。
“每个项目都是时间紧、任务重;每个项目都很困难,建设的压力很大。”王洪坦言,当工程如期完成,发挥巨大社会效益时,获得的成就感也很大。就竹园四期的意义而言,不仅使竹园片区污水处理能力显著提升,更会有效保障长江口近岸水环境质量,进而实现上海市污水治理总体目标,这也是践行长江大保护、落实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要求的重要举措之一。
建设过程始终处于高效率推进中。即便遭遇了疫情、高温、台风等各种各样不利条件,工期还是整整提前了一年——根据要求,该工程于2023年通水,2024年建成。事实上,工程在2022年底已具备了通水条件。
何以为之?回顾建设历程,每一个环节都能找到答案。
在建设前期,当地政府仅用3个月就高效完成了腾地工作,为项目早日全面开工,取得施工许可证创造了条件。
在技术上,竹园四期率先在污水处理构筑物中大规模、大体量应用预制拼装技术,实现低碳绿色施工,并将着力打造环境友好的绿色生态污水处理厂,以数字化应用提升污水厂运行效能。
在建设进程中,通过项目区域党建联建,各参建单位团结协作、共同发力,以立功竞赛为抓手,形成比学赶超的良性竞争建设氛围。
王洪说,竹园污水处理厂四期工程是他职业生涯中负责建设的工程体量最大、投资体量最大的项目。隔了一会,他又补充了一个词——“目前”。
作者:史博臻
编辑:钱亦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