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江办发布的“浦江东岸漫步图”(局部)中狭义(深绿,截止于昌邑路)和广义(浅绿,截止于浦东大道)的新民洋地区,以及新民洋段隶属的不同街道。其中深绿的部分继续分为“第一层”滨江绿地、“第二层”办公+居住,和“第三层”位于浦东大道北侧的已建成片区。底图来源:市浦江办
新民洋,是新华地区、民生地区、洋泾地区的统称,岸线长2.8公里。除了大约有60万方的办公空间之外,区域内在待售楼盘也是除前滩外整个浦东滨江数量最多的区域。在黄浦江两岸贯通工程中,它的滨江绿地是最早建成的片区之一,但滨江“第二层”的建设尚未结束。
(相关资料图)
作为整个贯通项目的“明星工程”段之一,新民洋的滨江绿地同时获得了本地社区和全上海骑行和跑步爱好者的好评,它的完全开放和全时段的高人气,也成为了“还江于民”“人民城市”的最佳注脚。
薄薄的“第一层”究竟多受欢迎?
除22点至早6点这段时间外,无论何时来到新民洋的滨江绿地,都会遇到不少人。虽不至于人山人海,但间隔几米间,便有游人散步、活动。
报告热力图中,
绿地被分时使用的现象很明显,在不同时间段,绿地的使用者和使用方式不同,成为了绿地使用方式的第一个特色。
左图为工作日,右图为周末。制图:赵忞 底图来源:百度热力图
骑车、跑步、散步、“溜娃”,是最常见的活动。11月24日与25日,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发现,10点前主要是晨练的老人和专业骑行的年轻人;9点半之后晨练人群逐渐散去,骑行者也逐渐变为休闲骑行,其中不少是中年务工人员。到了午饭前后,周边商务楼白领下来放松,偏向陆家嘴一侧也出现了不少“溜娃”的中年人。
到日落时分,滨江绿地迎来真正的人流高峰——下班后跑步的中青年们,三五成群,或跑步,或健走;晚上七八点,又多了一些中老年务工人员,比如从事家政、清洁的“老闺蜜们”聚在一起聊各自的主顾,老夫妻坐在路灯下的长椅上与老家人视频通话,或者刷看短视频。直到晚10点,人流才逐渐散去。
(调研照片附在全文最后,大致可以看到新民洋段一整天的使用方式变化。)
浦东滨江绿地的第二个特色是骑行友好。有相当的年轻人会在工作之余或者专程从杨浦坐船来到浦东,从新民洋段开始骑行。
沿着骑行道或跑步道,可以一直从杨浦大桥不间断地骑/跑到后滩,而不需要依赖城市干道,这是使用的法国TER建筑事务所的理念。
“市中心骑车,红灯太多,总要停,而且单行道也多。不间断的骑行才够运动量,才能减肥,要骑车还得去浦东。”骑行爱好者小浪这样解释。洋泾本地人许云珩提到,“骑行族的经停点一般是粮仓(八万吨筒仓)、文华酒店、浦东美术馆、杨家渡”。起始点经常选择粮仓,或者杨浦爱好者更喜欢乘坐民丹线,因为丹阳路码头、民生路码头可达性好,骑行入口也好找,并且骑行道路直,陡坡少。
第三,新民洋的滨江绿地没有需要扫码的出入口,处于完全开放的状态,而且入口非常多,随时随地都可以进入,外部可达性非常好。
民生路以西每个交通干道都有入口,基本都可以直接骑行上去(个别只有步行的大台阶),也有一些接在滨江大道上的次入口,但都不需要到特定的门口之后扫码进入。它的反例就是对岸的杨浦和虹口,出于防疫需求,只有几个口开放,想要进出必须要找到出入口。而且很多出入口都是台阶,就算有骑行路线也不知道怎么上去。因此对岸更多的是晨练的人,跑步者的数量也无法与新民洋相比。
不设商业,不能停留,绿地只能跑步和骑行
5年时间,新民洋的滨江绿地丰富了周边甚至江对岸很多市民的生活,但在市民使用过程中,它也显现出功能单一的问题。
对于洋泾本地人而言,“浦东的绿地(向东)过了东方路就‘村’了。散步挺好的,但没有消费,逛起来不经济”——这是市民对新民洋段的评价。许云珩说,像自己一样住在靠近陆家嘴街道的人,日常的消费和聚会一般去世纪大道,洋泾核心区的人去旭辉(LCM置汇旭辉广场)多一些。“筒仓那里位置挺好的,之前还有文化活动,但就是没有消费。”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查君与储皓2017年撰写的《管控思想下大型中心城区更新方法研究——上海新民洋区域城市更新》一文指出,当时在新民洋段不布置大型商业的两大原因是交通条件不利和周边消费能力不足。但次年9月在洋泾腹地开业的LCM置汇旭辉广场则用“洋泾唯二的商圈”证明了东部各社区并不是没有消费能力。
从图中可以看到民生路的区位是有优势的,但筒仓并没有和社区消费节点串联好。
新民洋上一轮滨江空间更新没能解决洋泾本地社区有质量的日常消费需求,消费也没有和文化设施结合好。此前对商业需求的考量不足,也造成了滨江绿地功能依然较为单一的问题,虽然受到健身者的青睐,但“大部分人在流动,不能停留”。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实地走访发现,新民洋滨江绿地的景观设计由于遵从了“东边没有消费能力”的设定(详见上述《管控思想下大型中心城区更新方法研究——上海新民洋区域城市更新》一文),导致了陆家嘴街道部分拥有更多消费和私密广场型空间,而中东部只有道路和大面积不得踩踏的草坪,甚至连篮球场或滑板池这种青少年向的体育设施都没有,只有幼儿向的沙坑。人们只能快速通过主流线,体育活动只剩下健走、跑步、骑车三种。
“不能停留”的设计,动线偏向跑步和骑行,还带来了两个延伸问题——
1. 自行车速快,对幼儿(三岁以下)不友好。
中午时分“溜娃”的高峰期里,幼儿活动也多在其昌栈码头以西,新民洋区段多为五六岁、活动能力更好的儿童,而且相当一部分是在父母的带领下学骑车。自行车骑友可能会“挤占”其他使用者的空间,因此存在空间定位和目标服务人群冲突的问题,
在骑友多的路段,滨江空间也设立有不少服务于幼儿的沙坑等活动区。如此,骑友的活动可能和幼儿的活动有一定冲突,该区域最终的服务人群定位显得有些混杂。
2. 没有零售,未被“收编”的盒子(盒子指绿地上的小型单体建筑,因形如一个个“盒子”,本文以“盒子”代称)几乎空置。年轻人习惯自动贩售机,老年人习惯饮用水机,放大了原本因“没有消费能力而不设零售”的负面影响。
新民洋的滨江绿地不仅有望江驿,在最初的景观设计中,还有其他10个“盒子”,目的是为绿地增加文体和轻消费功能,可以长时间保留人气。甚至如果用于酒吧、live house等夜生活,还可以带动夜间经济,保障绿地夜间的安全。但现在它们的空置,浪费了大量空间资源。
新华绿地原本希望采用疏林草地创造通透感和公共性,但是由于草坪不得进入,导致了白天利用率低,夜间光照不足。远处白色的景观建筑即为空置的“盒子”。赵忞 图
未来精细化更新的方向
新民洋的活力源于绿地的完全开放,而在使用上功能依然单一。这可以被认为是未来精细化更新的重点之一。未来精细化更新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在现有的大片绿地中增设一些篮球场、健身广场等体育设施,甚至与空置的“盒子”结合,让更多的人可以停留。
实际上这是在疫情前就提上议程的计划。东岸集团浦江事务部副主任鲍伶俐表示,随着防疫形势的变化,2023年,这些“盒子”将会逐渐被启用,定位依然是之前的文体和轻消费设施,例如篮球馆、拳击馆等,改变现在绿地只能跑步和骑车的限制。同时这些“盒子”营业时间的延长(如到凌晨2点),也会让开敞绿地的夜间更安全,甚至24小时都有人使用。
其次,望江驿可以“共享办公化”。
疫情改变了部分人的办公和学习模式,更多的人开始需要家与单位/学校以外的“第三办公/学习空间”,这也是现阶段城市更新,提升闲置空间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实地调研发现,在上午10点左右,民生路周边的望江驿会零星出现扛着电脑的年轻人和读书的退休老人。而目前东岸集团也欢迎各类NGO与政府合作,逐渐恢复对望江驿的多元化使用。
第三,此前对商业需求考虑不足,导致新民洋滨江的“第二层”可能很难有机会增加社区商业消费设施,但筒仓这个重量级的文化设施周边依然需要日常和节庆消费。浦东新区浦江办常务副主任葛海沪表示,在进一步的改造中,曾经举办过
上海空间艺术季的筒仓将会用首店、快闪店、市集模式等吸引窄众客群,功能更像是文化综合体,还可以考虑如何与民生路昌邑路周边的社区消费相结合,让民生路这条“从孙中山时代起就从未改名”的道路名副其实。
最后,“一江一河”滨江空间贯通多年,但新民洋滨江绿地的建设尚未结束,一些细化提升工程仍在完善中。例如West8事务所在新华绿地中规划的滨江第二层各个街角的楔形绿地,现在还未完工。
在未来的五年里,随着滨江第二层的陆续完工,这些腹地内的垂江小型绿地,其生态和休闲功能也将逐渐释放。
(本文执笔人澎湃研究所研究员赵忞,水岸中国“活力黄浦江”子项目负责人朱玫洁)
10:39,专程从杨浦坐民(生路)丹(阳路)线到新民洋绿地活动的祖孙三人。赵忞 图
10:45,在民生码头—歇浦路码头间骑车放松的务工人员。赵忞 图
11:00,一位“全副武装”的骑行爱好者,经过两位骑着共享单车来健身、打卡的老夫老妻。赵忞 图
11:20,溜娃的与舞剑练习班的人共享其昌栈码头旁的平台上(严格来说已超过新华绿地地块范围)。赵忞 图
约12:00,小朋友在母亲的陪伴下练习骑车。赵忞 图
晚7点跑步健身的人。赵忞 图
晚8点,在之前舞剑培训班使用的平台上踢球的父子。赵忞 图
晚8点,在灯下一起看短视频的务工夫妻。赵忞 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