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中国电影院里几乎没老人,观众平均年龄22岁,而法国的电影观众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对于这个现象,市政协委员、民盟盟员、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厉震林表示,电影行业近年来已经关注到,并有了一些举措。“目前50岁以上观众正不断增加。”
通过题材和技术吸引50岁以上人群
“我们电影行业一直讲‘迭代’, 以前叫升级换代,换代现在换得太快了。以前15-20年一代,现在电影可能5-10年就一代了。这样电影行业肯定要考虑到一个问题:一个电影产品要扩大它的覆盖面,至少要叠到三到五代,这样才能保证观众的一个数量。整个影片在创意的阶段,肯定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人群的兴奋点。尤其50岁以上人群,有一个很好的优势:他们有比较好的经济实力。毕竟现在看一部电影,吃顿饭、自己开车要停车、爆米花饮料买买,开销也不是很小。”
厉震林委员谈到,“50+”这个年龄的观众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怀旧。“好在我们电影这些年本身也是怀旧的,题材上比较契合他们这段青春的记忆。此外‘修复电影’也特别吸引中老年人,以前看的是黑白的,现在是彩色的,甚至是120帧的。修复的成本很低,比如《永不消逝的电波》就100多万,但创造了1000万的票房。尤其老片子自带流量、宣传成本很低,效果却很好,这也形成了一个特色。”
通过文化教育养护50+心灵养护
电影只是一种艺术形式,买电影票也只是一种消费方式,厉震林委员认为,对于50岁以上人群,更重要的是心灵养护,通过文化来滋养心灵,给自己获得更深层更长久的精神满足。
“中国是一个淡宗教国家,一直以来养护心灵是通过文化。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讲,文化是我们中国的准宗教。这个文化是通过什么达到呢?通过社会性的痴迷。唐朝的时候是唐诗,宋朝的时候是宋词,人人都会。”
“如今在自媒体时代,可以说艺术没有门槛,品质在某种意义上也良莠不齐了。某种意义上有点民粹,民粹主义就是好坏没有标准,直接看流量。以前我们是审美的,后来我们审丑,再后来又发展到审怪了。 现在但凡触及到一些道德底线的怪事儿,流量就会上来,这就是民粹主义。它是让我们整个国民的素质下降的。”
“所以我特别建议我们去精选一些文本、包括文学的读本,这些东西是我们历史的天际线,是代表我们最高的文化成就。戏曲、电影……都应该有一些资深的文化人,来推选出一些比较重要的优秀的作品,让大家观看。包括我们当下的作品,通过我们的评论系统,能够给大家一个鉴别。否则整个民族的文化,会有一点点下降,大家都靠黑色幽默。人过了50岁,心灵养护越来越重要,需要给他们提供一些精品。我们也可以鼓动50岁以上的人自己创作一些东西,从事一些业余爱好的创新,或者自己去学一些文学艺术,50岁以后继续成长。”
关键词: 中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