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急诊就诊高峰逐步放缓
救治工作的重心
转向“降死亡、防重症”
(资料图片)
危急重症救治的“主战场”上
医护团队奋力奔跑
为患者争取每一分生的希望
来看看几家医院的最新情况
100岁阿婆新冠闯关成功:
新华医院急诊总量下降
部分重症患者病情好转
“闯关成功!”对于100岁的杨阿婆来说,最艰难的时候终于过去了。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感染,杨阿婆并没有幸免。去年年底,杨阿婆住进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胸片提示,杨阿婆两肺纹理增多。经过13天的治疗,杨阿婆康复出院。
新华医院和此轮新冠疫情较量的医疗战役已持续了一个月,成人急诊已逐步迈出最高峰,急诊内科日接诊量呈下降趋势,但是,85岁以上老年患者和重症患者的占比仍较高。经过新华医院统一调整医院资源,统一调度医务人员、统一调配床位资源,建立院级专家组,通过急诊患者“病情五色分类法”等举措,适度缓解急诊的紧张,近期各重症监护室也陆续传出患者转普通病区的消息。
“能够让百岁老人告别新冠,康复出院,我们都很高兴!”对于新华医院SICU杜隽铭主任医师来说,在和这场与新冠赛跑的艰难时期,经历过抢救无效的无奈,也在积极与疾病赛跑,救助一个个重症患者,医患共同亲历生命奇迹的出现而欣慰。
杨阿婆今年100岁,去年年底出现了发热,还出现了呕吐,自测新冠抗原阳性。当杨阿婆出现在急诊室的时候,医生们都为她捏把汗:100岁高龄,胸片提示两肺纹理增多,能否挺过炎症风暴的侵袭是个极大的未知数。
不管几岁,想尽一切办法,救人!入院后,医生们对她进行了氧疗、抗病毒治疗以及营养支持治疗。病情在一点点好转中。今年1月1日,好消息传来:新冠核酸转阴。近期的再次评估显示,100岁的杨阿婆可以康复出院了。
转出ICU的好消息同时也出现在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里。“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只有30多岁,竟然在面对新冠时变得如此脆弱,甚至生命垂危。”37岁李先生最近从新华医院康复出院了,但他一度成为危重症病人被送入EICU。
去年年底,当他踏入新华医院发热门诊之前,发热1周、咳嗽3天,稍微活动一下甚至咳出带血丝的痰。发热门诊初步检查,胸部CT平扫提示“两肺病毒性肺炎可能大”。不过,医生们特别注意到,李先生是一位有基础病的病人——2型糖尿病史14年,同时患有多年的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疾病。
入院进一步诊断后,医生们认为李先生的新冠病毒感染已达到危重型,重症肺炎之外,还有脓毒血症、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同时,李先生还出现了电解质紊乱引起的低钠血症和低钾血症。专家们立即为他进行了高流量氧疗支持下联合清醒俯卧位通气,抗病毒治疗的保护同时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炎减少肺渗出吸收等综合治疗,最终转危为安,好转出院。
根据新华医院最新统计,12月9日至今,新华医院成人急诊共接诊患者2.6万余人次,成人发热门诊共接诊患者1.2万余人次,儿童急诊共接诊患儿1.7万人次,来院120救护车逾3000辆次。随着疫情进展,新华医院成人急诊就诊量日趋平稳,成人发热门诊、儿童急诊、儿童发热门诊就诊人数回落明显。但120救护车来院数量仍在高位。
重症老人转危为安后
为瑞金医护写来一封信
面对每天大量的就诊患者,以及由此带来的大批抢救、留观患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迎来了“最艰难时刻”,很多医护人员说,这是他从医以来从未见过的场面,最大的困难在于,大批的急诊医护人员被感染了,大家相互理解,彼此扶持。
呼吸科病房和以前一样,又有些不同。一样的是,每天有人来查房,并根据患者病情进行治疗;不一样的是,患者以老年人居多,病种是清一色的新冠患者,但个人基础疾病又不同,症状都比较危重,91岁的严老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入院前,严老先生住在养老院里,他是养老院的“能人”,手机玩得很溜,平时喜欢网购。但严老先生有好多基础疾病:心脏做过支架,慢阻肺,典型的心肺慢性疾病都有,还有高血压、溶血性贫血。
然而,严老先生不幸中招了。去年12月21日,他开始发烧,抗原两道杠,吃了退烧药虽然烧退了,可半夜突然肚子绞痛、呕吐。养老院不敢怠慢,立刻通知家属。23日,家人将他送进了瑞金医院。
“40%的白肺,集中在背侧,下肺比较明显。”接诊的急诊科主任毛恩强说,严老先生属于典型的重症患者,多种基础疾病合并、高龄,病情进展很快,吸氧情况下氧饱和度不到90。入院当天就进行了高流量氧疗支持。
随后,老先生被转入呼吸科进一步治疗。呼吸科周敏主任医师表示,针对老先生的情况,除了要关注肺的情况,还要兼顾其他身体“短板”,依靠各个专科力量,为患者“量体裁衣”,进行综合治疗:俯卧位通气、谨慎的激素使用、抗炎症和抗凝药物的精准评估,同时兼顾酸碱失衡,改善心功能、营养辅助支持……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两周后,严老先生的病情明显好转。
出院前,严老先生制作了锦旗,分别送到周敏和毛恩强主任团队手里。他说,在瑞金医院治疗的这两个星期,他有两个难忘。“第一个难忘是医护人员的脚步,他们永远那么快,那么急,真是分秒必争;第二个难忘,是病房里医生和护士的咳嗽声,他们也是病人,却在照顾病情更严重的我们,听到他们的咳嗽,我的心里也非常难受,真希望我能替他们咳几下。”
严老先生的女儿说,“瑞金的团队好棒,每个科室的配合都特别到位。我爸爸刚来的当天,出现严重心力衰竭,周主任第一时间请来了心内科的谢玉才主任,那天谢主任门诊已经很晚了,到了之后,病情问得特别详细,并调整了用药。”
与严老先生有同样感觉的,还有75岁的奚老伯。“很多医生以前走路脚下带风、精神抖擞,现在都步伐迟缓,我知道大家都带病在岗。”
奚老伯年轻时下乡插队,身体还算不错。这次中招新冠病毒后,在家五六天高烧不退,退烧药吃了效果也不明显。来到瑞金医院时,奚老伯气喘、乏力症状明显,血氧饱和度在93以下,CT显示肺部感染超过40%。
床位医生项晓刚介绍,“新冠感染之后产生的免疫炎症因子风暴,会造成包括肝脏、肾脏、心脏等在内的多个脏器功能损伤,对重症和危重症高危因素的老年人比较危险,一定要及时治疗。”
按照第十版新冠诊疗方案,感染科谢青主任和她的团队辛海光、安宝燕、桂红莲、项晓刚、曹竹君等医生密切监测奚老伯各项指标,及时采取激素治疗、免疫支持治疗等一系列有效措施,经过两周不到的治疗,奚老伯肺功能逐渐恢复,CT显示肺部炎症症状明显改善,低氧血症明显纠正,核酸转阴。
奚老伯真切感受到了医生护士的专业和仁爱之心,出院时特寄去一封“文采飞扬”的感谢信,字里行间倾尽了对瑞金医院和谢青团队的谢意。
他在感谢信中写道:“瑞金医院医护人员亲人般的护理,帮我走出了艰难的人生低谷。我要以普通经历者的身份,向社会告知:广大医护人员是我们大众的驱患神手!健康使者!生命卫士!”
副院长陈尔真说,目前沪上新冠“重症”仍处于高峰平台期,原因在于感染发热后,仍有少数患者会在7至10天内情况突然急转直下,最终需要寻求重症救治。不过,当前重症病例的接诊数量处于稳定期,没有特别升高。同时,每天都陆续有患者出院,普通型病例如果不转为重症、危重症的话,基本持续7至10天在院治疗就可以出院。
在呼吸科病房里,正在和家属谈话的周剑平医生反复叮嘱家属,出院后注意老人的慢病管理。自12月初放开后,周剑平每日在急诊、门诊、病房之间忙碌穿梭,他最大的感触是,看到有大量的高龄患者,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态没有清晰了解,一方面不知道自己有慢性病,另一方面即使知道,也没有进行很好的管理和控制。一旦接触新冠病毒后,可能导致致命性打击,身体状况便会一落千丈,很快进入重症状态。
周敏坦言,“经过这3年的抗疫,我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救治经验,对重症和危重症病人的救治也有了比较完整的方案。眼下,收治新冠患者成为瑞金医院所有科室的重心。”
“救治工作要做到尽早治疗、规范治疗、严密监测。所有医生都是抱着这样的目标为新冠病人提供最专业、优质的治疗和服务。”谢青说,对有重症和危重症高危因素的老年人,一定要及时治疗,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包括早期及时使用糖皮质激素,及时吸氧、预防性抗凝治疗,俯卧位缓解低氧血症等一系列规范治疗,保健康、防重症、降低死亡率。
曙光医院里
有医生才刚支援外地归来
就投入重症“主战场”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充分发挥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在“大上海保卫战”积累的宝贵经验,专业规划,应对有序。在原有分级分流转诊原则基础上,进一步整合重症监护,加快重症患者收治、转诊速度,采用“一人一方”的救治指导,切实增加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效率。
急诊和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倩是“主战场”中的主心骨。在每日全院大交班前,她一定会带着重症队伍进行每日查房,她对每个重症患者情况了然于胸。而重症“战场”上,每位医护都已“阳过”,却没有一个退缩。还在哺乳期的陈敏,将几个月大的孩子断奶,送回了老家;“拼命三郎”诸炳骅刚退烧就回到工作岗位,并一再推迟了婚期……
“通过肺泡灌洗可以查出一般痰培养查不出的病原体、细菌……部分重病人因为免疫屏障被破坏,本来静默在体内的病原体、细菌也会发出来,”王倩说,“我们要尽早调整用药,为他们尽可能抢夺时间。”看着一个个危重症患者被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近一个月了,这个统管急诊重症区的“铁娘子”脸上终于有了笑容。
“战场”上,每名重症医师都是三头六臂的多面手,除了擅长脓毒血症、重症急性胰腺炎、多发伤、各类中毒等多种危急重症的诊治抢救,还能独立完成人工气道建立、动静脉穿刺置管、呼吸支持、血液净化、血流动力学监测等重症医学的常规操作技术以及超声等各种辅助检查。
“目前东院重症监护室有2位患者正在进行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治疗,对于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体外呼吸与循环,为他们打开了生命之门。等到患者能顺利脱机,意味治疗最终成功。我们竭尽全力,不放过任何一个挽救生命的可能。”欧阳洋副主任医师说。
刚操作好ECMO,欧阳洋又在指导护士帮助一位87岁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俯卧位通气对改善患者通气质量至关重要,但也要因人而异。有的患者本身一侧肺功能就有问题,俯卧通气效果可能不如侧卧。”查房结束,他为年轻医生和护士们讲解俯卧通气改善通气质量的原理。
曙光西院十楼重症监护室里,急诊和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李淑芳带领团队组织抢救:老年患者突然气道大出血,“侧卧位,吸引器吸引……准备气管插管”医护团队迅速反应、密切协作,通过局部止血和全身止血药物结合运用,又一次把患者从危险边缘拉了回来。
“现在监护室里13张床和17张亚重症床都满员,这样的抢救每天都会有几场。监护室一共5位医生都经历过感染,高峰时大家就咬紧牙关硬扛。”副主任医师张涛正在对一位即将拔管的患者做评估,他刚刚经历了近50天的支援外地工作,回到上海隔离一结束,就投身另一个战场。“我们有做定点医院时的宝贵经验,这波高峰来临时,全院就迅速回到备战状态,床位统一管理,保证患者转运效率,保证设备药品供应,给重症患者的救治赢得了宝贵时间。”
不大的监护室里,护理姐妹们脚步穿梭在各个床位间。定期的俯卧位通气是对他们体力的考验,通常需要5-7个人共同协作才能完成,一次下来汗水都会湿透衣衫,一天下来,这样的操作往往需要几十次。
而外科重症医学科(SICU)副主任施荣,刚结束援藏工作,经过短暂休整就投入到重症“战场”中,“目前外科监护室里大多是内科重症患者,全院统一安排,我们都是‘重症人’,义不容辞。近几天情况逐渐平稳,床位周转也快起来了。”
重症肌无力患者因重症肺炎进来的,一开始预后并不乐观,但老先生非常配合治疗,对医护完全信任。昨天已成功拔管,现在各种指标都恢复得很不错,所有人都感到非常振奋。施荣道出大家的共同心声,“有医生护士的坚持、有患者的配合信任,我们相信能打赢这场新冠病毒的硬仗!”
这几类患者未达重症标准
可按重症病例管理
1月13日,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症病例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重点修订内容如下:
01
对疾病名称进行调整
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调整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02
关口前移加强重症临床预警
《方案》进一步明确了重症高危人群,对未达到重症诊断标准,但是年龄>65岁、未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合并较为严重慢性疾病的新冠病毒感染肺炎患者,可以按重症病例管理。对重症高危人群进行生命体征监测,特别是对静息和活动后的指氧饱和度等进行监测;强调低氧在重症临床预警方面的作用,轻微活动后指氧饱和度
。
03
将临床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纳入《方案》
在一般治疗中增加了高热和咳嗽等对症处理;在抗病毒治疗中增加了已在我国审批上市的小分子药物;增加了抗凝治疗;强调了清醒俯卧位通气的重要性;在氧疗和呼吸支持治疗方面,结合最新认识和研究证据,指出经鼻高流量氧疗优于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改进了呼气末正压(PEEP)的设定方法,加强机械通气的肺保护措施。
04
修订完善中医治疗部分
增加了部分证型及“病证结合救治”内容,加强对重型、危重型病例中西医结合临床救治指导,更好的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来源:东方网、上观新闻、国家卫健委官网
记者:刘轶琳
编辑:ivy、小能手
审稿:钱程灿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