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装甲、机械臂、电池……这套“可穿戴的机器人”,能覆盖人的上肢、腰部和下肢等部位,提升肢体力量。在今年春节档热映影片《流浪地球2》中,这一“外骨骼机器人”的不凡“身手”,让许多观众印象深刻。这一机器人“主演”,正出自一家上海科技企业。
透视记者体验穿戴外骨骼机器人
【资料图】
据介绍,当穿上这套外骨骼机器人,行走时每一次腿部抬升,都能感受到向上托举的力量,可以让行走更加轻便;比如,当弯腰做出向上托举的动作时,背后会感受到一股向上抬升的力量,从而减少手臂的发力,让重物搬运更轻松。
除了防护装甲等硬件构成的“躯体”,企业还自主研发了人工智能系统、使用者生命体征监测系统等软件,组成机器人的"大脑"和"神经",能更精准掌握用力节点和发力角度。
如今,这一科幻电影场景,也已经在汽车、航空、电力、矿山等多领域逐步落地应用,协助施工人员开展重复性高强度的体力劳动。
张华
傲鲨智能首席市场官
“施工人员如果搬运三五十公斤中午,一次两次能搬得动,但如果要100次、甚至1000次,就很难持续下去。包括飞机制造的时候,每天要打上万个铆钉,这样长时间,施工人员的肩颈是很容易受伤的,我们通过上肢外骨骼机器人就能解决他们手臂长时间的耐力跟持久力的问题。”
实际上,这家创办还不到5年的企业,已先后推出四代“外骨骼机器人”。背后,正得益于上海在人才、上下游产业链和创新氛围等方面积聚的优势。当前,企业也正加快“外骨骼机器人”在养老等领域的应用拓展和定制化开发,并计划扩大产能。
徐振华
傲鲨智能创始人、首席执行官
“上海周边我们也看到,像在宝山有机器人园区、在张江也有、还有临港有很好的基地,所以我们也在考虑根据公司具体的订单情况,有计划去拓展公司的生产能力,包括组建新的副研发中心,在近两三年内将产能翻倍。”
根据规划,上海将力争到2025年,打造10家行业一流的机器人头部品牌、100个标杆示范的机器人应用场景,实现1000亿元机器人关联产业规模。以智能机器人为代表,上海也正加快培育智能终端等“新赛道”产业,支持创新型企业加快成长。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