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记者 | 杨舒鸿吉
编辑 |
到2025年,上海全市至少建设20座、各区至少建设1座占地4万平方米以上的体育公园,提升“15分钟社区生活圈”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能级,初步形成体育公园体系。2023年2月8日,上海市发改委、上海市体育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市推进体育公园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以上总体目标。
《实施方案》除对体育场地的绿地、体育设施设置以及体育项目的具体占比作出规划外,还提出体育公园需以服务全龄人口为目标统筹设置各类场地设施,既要有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常规体育项目场地设施和活动器械,也要有满足中老年人群需求的健身步道、健身广场和满足儿童需要的活动设施。
对于一些对场地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实施方案》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设置临时性、装配式的冰雪、游泳,以及户外和极限运动设施。包含水域的体育公园可以因地制宜建设供桨板、皮划艇、赛艇等水上运动使用的小型船艇码头。
在体育场地的运营方面,《实施方案》提出,鼓励通过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移交-运营(BTO)、改建-运营-移交(ROT)等多种模式,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体育公园建设。
上海将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协议合作等方式,经公开遴选程序,在公园内部分区域建设和运营体育健身设施,对于不涉及基本建设的项目内容支持通过简易程序实施;鼓励将政府、国有企业、集体经济组织投资建设的体育公园或其中部分场地设施,通过招标、项目合作、购买服务等公开方式,委托第三方运营,发挥专业化、规模化优势,提高运营质量和效率。
根据《实施方案》,体育公园原则上应向公众免费开放,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网球、轮滑、冰雪、水上等场地设施可根据运营成本适当收取费用,进行微利经营,并落实特定时段公益开放。收费项目和标准应当向社会公布,并按规定明确免费和低收费时段以及可享受优惠服务的人群和活动。
在便民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指出,可将相关设施设置和使用信息纳入统一的管理平台,并通过小程序“来沪动”等提高市民查看、预约、使用等的便利程度。
2023年是新《体育法》正式施行的第一年。新《体育法》提出,国家实施全民健身战略,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2月8日,2023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公布,其中体育实事项目包括:新建30个社区市民健身中心;新建改建80条市民健身步道;新建改建150片市民运动球场;新建改建600个市民益智健身苑点、80个健身驿站,新建改建20个园区(楼宇)健康服务点、升级优化50个健康服务点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