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去年7月,上海全面完成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居民们迁入新居开启了崭新生活,但一个新问题随之出现。许多高龄老人舍不得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城厢,而他们的子女们则搬到了郊区,如何保障他们的生活安全成为难题。在这一矛盾突出的黄浦区老西门街道,今年春节前夕启用了上海首个24小时老年人应急服务中心,依托科技与应对团队,守护辖区内1000多位老人的平安。
图说:服务中心护士上门为老人定期检查 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摄(下同)
昨天下午3时,位于蓬莱路288号2楼的老西门街道应急服务中心,监控系统突然发出警报,家住黄家厥路上93岁的钱奶奶按下了床头应急铃的呼叫按钮,通过语音通话表示人有些不舒服。值班人员随即通过安装在钱奶奶床上睡眠监测仪,查看了她的身体状况,在确认没有大碍后,派遣两位工作人员前往钱奶奶家中查看。
15分钟内,护士小杨和工作人员陈师傅就来到了钱奶奶家,为老人测量了血压、血糖等健康指标,确定老人血压有些高但无须入院治疗,继而通知后方和社区医院汇报情况调整老人的用药。钱奶奶告诉记者,因为旧区改造,孩子们都搬走了,她因为舍不得离开一个人居住在此。为了确保她的安全,家中安装了一系列的监护设备,而街道应急服务中心的这套装备尤其有用。“我儿子可以通过手机看到我的睡眠情况,晚上翻身几次、起夜几次、心跳呼吸都能看到,万一出了什么状况马上就会有人上门介入。”钱奶奶表示,这些新装备相当于上了“保险”,让她和家人安心多了。
记者从老西门街道获悉,类似钱奶奶家的情况很普遍。老西门街道内60岁以上的老人占总户籍人口的45.7%,80岁以上老人4276名,独居老人近千名。“我们在去年经历了史上最大的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旧改,年轻居民搬离老城厢,但不少老人却因生活习惯,选择继续租住于此,高龄独居老人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据了解,老人们的子女很多搬至远郊,赶来至少一个小时,紧急情况下显然“鞭长莫及”。
还有一个情况是,街道在去年年底应对疫情中发现,许多老人遇到状况需要寻求帮助,没有达到必须立刻入院治疗的程度,但也需要派人上门确认情况,居委会的力量此时就显得捉襟见肘。于是在整合多方资源后,街道联合家床服务中心联合组建“老年人应急服务团队”,老西门街道应急服务中心在今年春节前夕正式启动,它也是上海首家24小时老年人应急服务中心。应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街道梳理了1000多名需要服务的老人名单,多为高龄独居、重病残疾、孤老等群体。“中心目前有8名工作人员,我们的职责就是守护好这些老人的安全。”
图说:放置在床垫下的智能监测带
老西门街道采取了分级服务的措施,大部分老人可以拨打辖区居委的求助电话,由居委会进行初步判断紧急程度,继而选择直接呼叫120,或是通知应急服务中心派遣两位有护理经验的工作人员,作为居委会的补充力量在15分钟内上门查看。而对于特别需要关注的老人,则有100多个名额,由街道出资安装应急铃与睡眠监测仪,可以自动报警或按键求助。免费安装名额会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动态调整,若是老人觉得好用想长期安装,也可以通过街道以优惠的价格向第三方购买。
老西门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正在全面推进“家床”服务,将养老机构的服务延伸到老人家中,以居家养老模式缓解中心城区机构养老的资源紧缺。而确保安全,则是居家养老服务推广的基础。此次24小时老年人应急服务,是在此前服务基础上的再度升级。未来,街道将进一步优化提升养老服务,保障居家特殊困难长者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切实提高服务长者的幸福感、安全感,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可以居家享受惬意、幸福的晚年生活。
新民晚报记者 李一能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