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知识传递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已被逼入墙角,教育到了必须变革的时候!”2月19日,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在沪揭牌成立。这家由民进上海市委、上海师范大学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的研究院,汇聚国内众多教育界大咖。
果不其然,揭牌仪式刚结束,与会专家就开始“抢话筒”了。数字时代扑面而来,教育数字化转型还在路上,有些问题,到了必须要议一议的时候了——时不我待!
(资料图)
“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然而我们的教育仍然停留在工业化时代,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直陈,在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方面,有三大瓶颈摆在眼前——
一是,目前我们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课程,重解题、轻解决问题,理科课程落后世界70年;
二是课外科普活动往往停留在兴趣层面,缺少科学知识方法、技能和科学精神的培育;
三是社会面上有大量的魔幻影视、游戏和书籍,对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升起到了反作用。
问题出在哪里?怎么解决?面对人工智能的浪潮,教育要做出哪些改变?当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我们是否应当告别规模化教育的老路?论坛上,不少专家呼吁: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必须抓紧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模式,精心培育好“创新的种子”。
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够更好地满足人的发展的要求,契合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能独立思考和有正确价值判断能力的人,相比获取特定的知识,树立正确的三观,对教育而言太重要了!”谈及人才培养,上海纽约大学名誉校长俞立中认为,探索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至关重要。
“过去多少年来,我们的学生一直是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研究生,一步一步走上来的,但是今天,这种单向的路径已经不再适合学习者的需求了。” 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同样认为,当前需要打造更加灵活,更加衔接融通,更加贴近学习者需求的教育体系,扎实完成“系统升级”,高质量教育才能迈出新的步伐。
“传统教改的思路一般是,先改课标、课纲和教材,再改良教学方法,然后让学生学得更多更好。”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院院长项贤明认为,这场新型的、事关未来的教育变革,应该直奔主题——直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能力为本的、探索性的学习,由此以创新性的学习代替传统教学成为教育过程的主线,从而实现学生以创造力为目标的发展。
以马斯克创立的“新星学校”( Astra Nova)为例。项贤明介绍,这所学校一直保持不超过50人的极小规模,学生不分年级,学习评价也没有分数,课程聚焦数学、科学、工程、创意写作、伦理以及综合思考课程、谜题课程等,不设外语和体育课程。课程每年都会重新设计,学生自主选课,经常鼓励学生开展辩论。“很多创新的举措背后,实则暗藏玄机。” 项贤明举例,就拿学生不分年级这项措施来说,这就直接打破了学校教育将知识按照专业和年级切分开教授的传统做法,这样,学校无须进行传统的课改,就直接避免了年级制度下产生的大量冗余学习,使得教育过程更加契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俞立中介绍,在上海纽约大学,对个性化和创新教育的倡导,正帮助越来越多学生找到了自己的路。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位毕业生明明拿到了令人羡慕的一个工作offer,却毅然选择做一名公益组织志愿者;还有学生放弃了貌似名气更大的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而是选择就读卡耐基梅隆大学,原因后者的计算机专业是他更心仪的。“这些孩子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不再屈服于传统方案。这也进一步提示我们,教育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选择,学会思辨,这样才能更好应对未来的挑战。”
袁雯也强调,所谓建立高质量的教育体系,绝不是等同于建立“高学历的教育体系”,教育必须回归育人本质。“要从学历导向变为学历能力并重,从能力导向再延伸到发展导向,继而关注到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支持每个人终身而全面发展的教育,支持每个人一生不断地学习。”
当然,在谈到如何变革教育时,也有专家敏锐提出:教育问题绝不仅仅是教育系统内部的问题。只有当政府、学校、社会各司其职,形成合力,才能推动变革的真正发生。
谈及最新成立的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中华职教社常务副主任、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筹备组负责人胡卫介绍,聚焦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急、难、愁、盼问题,未来,研究院着眼教育改革发展与区域教育实践,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放眼全国,广泛深入开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着力打造教育决策咨询高端智库、学术研究基地和实践创新平台。“我们将汇聚长三角区域乃至海内外顶尖专业力量,建设一个有强大学科支撑、服务宏观教育决策的开放型、包容性高端教育智库。”
作者:吴金娇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主办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