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日)上午9点,晓晴带着2岁的宝宝来到位于吴江幼儿园的社区宝宝屋。作为“宝宝屋”的发源地,这是江宁路街道的第四家“宝宝屋”。根据吴江幼儿园的“语言发展”特色,揭牌的宝宝屋以“乐言乐语,快乐相伴”为特色,支持孩子们在童话世界中探索。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当天,静安区社区宝宝屋2.0版建设启动,“家门口的宝宝屋”蒋家巷社区宝宝屋(江宁005号)“家庭式滋养型”特色样板间对外发布,为宝妈们送上节日礼物。
(资料图片)
家门口的宝宝屋,不出小区随手“寄”娃
晓晴是特地赶来的,她想探个究竟,希望开口比较晚的宝宝在这里能够得到帮助,自己也可以从“老师”这里学习到一些语言教养技巧,让宝宝能听懂老师说的话,有小便、口渴等需求愿意向老师开口表达,对老师的询问有回应。这样宝宝今年9月进幼儿园学习时,她也不用那么担心了。
在静安,“家门口的宝宝屋”各有特色。当天,全市第一家“家庭式滋养型”特色宝宝屋样板间对外发布,继续征求居民意见。开在居民小区里的蒋家巷社区宝宝屋(江宁005号宝宝屋)是一间坐落于小区中的“宝宝屋”,居民们不出小区就可以随手“寄”娃,真正实现了“家门口的宝宝屋”。
两室一厅“中式传统文化”元素的环境创设让宝宝们置身于“家”一般熟悉的环境。同时,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尝试将更多的自我服务权还给孩子。未来,宝宝们可以在“小厨房”里扮家家烧饭、打扫、做家务;还可以在“小卧室”里装扮自己、整理衣物;而“客厅”不仅是孩子们的“玩乐区”,也是家长们科学育儿的“交流地”。
江宁路街道办事处主任余文君表示,“家门口的宝宝屋”,不仅是开给孩子的,还是开给家长的。不仅为宝宝们提供每年12次免费托育服务,同时为家长们提供每年免费12次科学育儿指导。
着眼个性化需求,升级建设2.0版
此前,江宁路街道率先在全市建设嵌入式、标准化的社区“宝宝屋”。并作为“复制样本”,为其他街镇提供了开设“宝宝屋”的他山之石。全区居民区、商场、园区等“宝宝屋”陆续建成。教育局副局长孙忠表示,“江宁路街道已率先在全市完成常住人口15%社区托额的托育服务圈覆盖。目前,静安已建成7个社区宝宝屋。今年,静安区将完成中心城区社区宝宝屋100%全覆盖。”
在前期探索实践的基础上,着眼于1-3岁年龄段的特点以及父母在教养方面的个性化需求,静安区进一步升级、建设社区宝宝屋2.0版。
相关负责人结束,社区宝宝屋2.0版将在三方面进行提升:专业上将根据婴幼儿发展中的个性需求,开出一批有特色的宝宝屋,让老师更专业,让家长懂专业,为宝宝的全面、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队伍上将组建1-3岁婴幼儿教养方式联盟,研发从业人员培训课程,为区域内从业人员培训提供专业支持,首期培训班也于同日正式开班,未来将开展一系列研究,实现区域从业人员培训全覆盖。在机制上,区教育局将牵头卫生、公安、消防等部门,共同研制社区“宝宝屋”运营规范标准,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确保安全运行。
“宝宝屋”小支点撬动社区治理大格局
“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让更多的发展成果惠及人民”。
从家门口的宝宝屋,到妈妈们的科学育儿学习空间,再到一套规范化的运行制度以及一系列的研究成果,静安区找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发力点,创新“社区宝宝屋”2.0,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感与获得感,不断增加社区粘性与韧性,探索有效治理、多方协同、整合嵌入、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模式。
相关负责人介绍,静安区把社区“宝宝屋”建设列入2023年实事项目,各街镇同步规划开设更多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实现社区“宝宝屋”14个街道(镇)全覆盖,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提高社区治理效能。
作者:顾一琼
图片:叶辰亮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陆益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