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打浦桥街道社区(老年)学校携手“万物皆偶”工作室共同推出的非遗“偶愈”——海派木偶课,让社区的老人、孩子亲身体验了“偶愈”的力量。这是非遗海派木偶戏首次以课程形式走入上海社区学校。
深耕木偶剧领域三十余年的非遗传承者项春雷,现场为居民带来了一场特别的木偶戏,他直言:“木偶不仅是一门非遗技艺,更是一门活在当下,能够应用在生活中各个场景的学问。”
【资料图】
图说:课堂现场 主办方供图(下同)
以“偶”为桥梁
以“偶”为桥梁,让社区居民在了解非遗技艺的同时,借“偶”获得艺术疗愈的能量,这是海派木偶课开创的初衷。打浦桥街道社区(老年)学校常务副校长边守青介绍,首批非遗偶“愈”——海派木偶课学员会优先考虑社区的志愿者。
“我们希望通过课程,把他们从热心公共事务的志愿者,也变成热心非遗传承的志愿者。”边守青说:“通过课程的学习,让他们能换一种眼光看事物,把‘偶’这种形式运用于未来的工作中,使其成为处理其他棘手事务的‘愈合剂’。”
作为课程主讲人之一的项春雷也表示,课程的设置除了让大家了解木偶这门非遗技艺的历史、分类,也会带领大家了解偶剧的“幕后”:“其实木偶设计、制作、表演的过程,也是一次艺术疗愈之旅。有偶相伴,能让我们发现生活全新的美,得到别样的感受,而看着偶在你手中慢慢成形,并让他们‘活’起来,也会让人重新审视自己在当下所处的位置。”
融“偶”入日常
“万物皆偶”首度走入社区还是2021年底,因是北京冬奥会举行期间,项春雷在“非遗进社区——欢乐木偶展”的互动活动中,带领社区居民用乒乓球、冰棍棒等身边随处可见生活材料制作了活灵活现的“冰墩墩”。没想到排队也买不到的“网红”吉祥物,自己动手也能做,这让不少初次尝试制偶的居民被圈粉。
在随后的“偶趣工作坊”中,项春雷在传播木偶这门非遗技艺的同时,也把“万物皆偶”的理念传递给社区居民们:“我们希望拉近人们和偶的距离,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不一样的精彩。”疫情居家期间,偶戏的线上陪伴也让孩子们度过了许多有趣的时光。他们纷纷化身自来水,将学到的木偶知识和同学分享,成为了木偶的“宣传员”。
去年年底,项春雷入选第十批上海市黄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派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更让他感受到传承的担当和使命。此次,结合社区学校开展非遗偶“愈”——海派木偶的课程,也是想借“偶”打造新的社区人际沟通方式,让“偶”融入日常生活。
跟“偶”回童年
当日活动现场,大宝贝、小宝贝都被偶戏带动。刚从加拿大回国探亲的冯先生,恰好在附近朋友家做客,听说社区学校有这个活动,便跟着朋友一起来参加了,现场,他饶有兴趣地跟着项春雷学起了木偶操作技巧。他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非常开心这次有机会可以亲身体验一把,有机会的话,我也想来这里重新当回学生,学学海派木偶。”注重养生的他还表示,参与这样的课程,也仿佛时光倒流、重回童年:“做偶人、学表演真的很开心,能让寻常事物变得特别。手脑并用,对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是大有好处。”
其实,生活中随处都能见“偶”,而海派木偶课进社区,也是为都市人提供一个情绪的“宣泄口”。诚如项春雷所说:“让‘偶’为我所用,尽享当下生活。”(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