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克家,1934年生于北京,籍贯湖北罗田。1949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4年转业到武昌钢校读书,1957年毕业到上海第三钢铁厂工作,任机械工程师。1979年起进行业余摄影。1982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上海市分会。1983年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1989年离休。
上世纪九十年代,面对上海这座特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陈克家萌生了用镜头记录即将消失的上海弄堂之想法。于是,她背起相机走街串巷,用镜头为上海留下了渐行渐远的市井记忆。本辑选自《上海渐行渐远的市井记忆》(陈克家摄影作品集》照片计192张,按时间顺序分集发布,略作解读标识,分享各位同好,并在此向陈先生致敬!
图41-1.1994年,闸北,交通路1067弄中兴坊
(资料图片)
图41-2.中兴坊居委(《闸北地名志》中兴路街道示意图截图)
图41-3.中兴坊,交通路1067弄或中兴路1716弄(1989年《上海商用地图》图446-2截图)
中兴坊,位于闸北中兴路街道南部,北起中兴路,南至交通路,中兴路1756弄以东,孔家木桥路以西(图41-3)。地境在1937年前有孔家木桥等自然村。1937年“八·一三”被日军夷为平地。日军占领后搭建近200间马棚。1945年日军投降后,人们把马棚当作住处,遂称平民村。建国后,铁路局把一部分马棚改建为平房和楼房,另一部分马棚由居民自行改建成简屋。
图42.1994年,闸北,京江路121号(共和新路旱桥东北面)
图43.1994年,闸北,蒙古路134号近国庆路
蒙古路,位于闸北区南部。东起西藏北路,经百禄路、晋元路、国庆路、乌镇路,西迄大统路。1914-1915年间辟筑,宽10米,弹石路。东段曾称北公益路,因受“五族共和”政治纲领影响,1914年即改今名。筑路前后,两侧建起大批石库门里弄住宅,有公益里、森荣里、汝南里、肇和里、乐安里等,并设立民强小学校、志诚女学校、惠民学校等5所学校。路之东西两端附近分别有更新舞台(1936年,林记更新舞台由开封路口迁至浙江路牛庄路的三星舞台旧址开幕)和闸北大戏院(今大统路曲阜西路东北转角),还有许多店铺。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时,沿路房屋皆被日军纵火烧毁,过后成为棚户区,道路遂拓宽至12米。1952年修筑弹石路。1980年,晋元路以东改建成沥青混凝土路面。除晋元路以东南侧有数幢新住房及新中中学以外,沿路仍以棚户简屋为主。道路中段曾为蒙古路马路菜场。
图44.1994年,闸北,蒙古路245号,乌镇路西
图45.1994年,闸北,蒙古路274号大统路口
图46.1994年,闸北,热河路191号
图47-1.1994年,闸北,太阳山路(共和新路旱桥西北面)
图47-2.太阳山路(沈家宅路以西路段,1989年《上海商用地图》图438-1截图)
太阳山路,东起共和新路、经长兴路、大统路、沈家宅路、孔家木桥路,西迄新客站北广场。约1919年初筑,初名太阳庙路,因太阳庙而得名(今大统路口东北转角处为太阳庙旧址),筑路前为乡路。上世纪20年代原路两侧有隆福里、聚德里、合安里、普爱坊、文安里等弄堂及一批草房于1937年“八·一三”时被日军炮火所毁,战后贫民在此搭建大批棚户。建国后居民自行改成简屋。1964年改今名。1986年始,沈家宅路以西路面纳入铁路上海站北广场(图47-2)。
图48.1994年,闸北,太阳山路85号
图49.1994年,闸北,太阳山路99号近长兴路口
图50.1994年,闸北,太阳山路151号
图51.1994年,闸北,天通庵路21号
图52.1994年,闸北,通阁路11-15号
图53.1994年,闸北,延长路某段
图54-1.1994年,闸北,延长路(彭越浦)桥上北望,彭越浦西岸“滚地龙”
图54-2.延长路桥(彭越浦)上北望近貌,左侧岸边为延长中路727弄大宁瑞仕花园(无田摄于2023-4-3)
看了陈克家1994年拍摄的这张延长路照片(图54-1),令人想起在文革中忆苦思甜时常提起的蕃瓜弄-“滚地龙”,解放了40多年后上海怎么还没有消灭“滚地龙”?欲知详情,且看当年记者采访彭越浦沿岸后的报道(季斌“沪上又现“滚地龙” 此“景”何时能根除”,《新民晚报》1994-12-2,第12版):
还是在20年前念小学时,曾去蕃瓜弄参观,面对那两个破芦席围成的“滚地龙”,讲解员自豪地说:“上海从此消灭滚地龙’了!”谁料想,20年后的今天,一些外来人员又在本市搭起了“滚地龙”等简陋屋棚。起先,“滚地龙”只是出现在郊县的外围。后来,在与江苏毗邻的宝山大场以北,一些收集废旧物资的外来人员,在小河边搭起了“滚地龙”,不同的是,原来的芦席被塑料布代替了。随着“拣破烂”队伍的不断壮大,“滚地龙”相连,一些人便开始向市区“进军”,慢慢地,市郊结合部也出现了他们的踪迹。据读者陶晔的反映,记者沿着彭越浦实地采访。在彭越浦老沪大路桥南侧,这一段河道的西岸,连绵不断地搭着许多破棚。有的还非常有特色:“房子”的一半在岸上,另一半则延伸到河浜中间,像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吊脚楼”,全是用旧油毛毡、废塑料、旧瓦楞板搭成的,一眼望去脏乱不堪,不但有碍市容观瞻,还严重影响了彭越浦的防汛泄洪能力。顺着彭越浦往下游走,原先沿柳营路南侧的河道被填后,西宝兴路以东也是脏乱不堪。被填的河道上由于堆物、圈地搭建屋棚,使原先十分狭窄的柳营路交通情况也受到影响。再一拐弯,就可见到正在建设中的高架路工程了,在一片繁忙的景象中,你会发现,已完工的高架桥桥墩下,竟也出现了搭起的棚屋。上海城出现的“滚地龙”,虽然此一时彼一时,各有本质上的区别。但从建设文明城市这个角度看,“滚地龙”显然是极不相称的。
延长路东段,东起西宝兴路,经平型关路、广延路,西迄共和新路,长860米,宽24米,沥青混凝土路面。以陕西省县名命名。1957年始筑。筑路前为旧象仪港地区除上海工业大学少数房屋外,其余均为农田、河浜。上世纪70年代后期,在路两侧相继建造工厂和居民住宅。现北侧为工业大学及五层楼住宅,底层设粮店、杂货店、药房等商业网点,南侧有上海机械工业学校、爱建试剂厂、人民电器厂、电子元件厂、浦江轴承厂等单位,在共和新路口均为五层住宅楼。上世纪80年代后期,延长路向西延伸段(共和新路至沪太路,今延长中路)道路尚在修建之中。
图55.1994年,闸北,永兴路833号
图56.1994年,闸北,育婴堂路35弄51号
图57.1994年,闸北,长安路983号
图58.1994年,闸北,长兴路12号
图59.1994年,闸北,长兴路92号,近太阳山路
图60.1994年,闸北,中华新路759号,近普善路口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