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城市或地区,总有那么一个地点、一个建筑,展示着当地的文化风貌,陪伴那里生活的人们,见证时代的变迁,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我们推出“崇明寻迹”系列,找寻散落在崇明三岛的这些“地标”,发现它们鲜活的风情,记录崇明的每一寸美。(征集:如果您有深刻在记忆中的崇明地标或者建筑,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们。如果您的提议入选“崇明寻迹”系列,我们将为您送上一份小礼物。)
【资料图】
老水塔
行驶在崇明北部的乡村公路,常可望见一座座造型各异的水塔,有的高细入云,有的低矮粗壮,有的被涂上了五彩墙绘,有的已经残破倾颓。
如今,老水塔保留最为集中的地方,是原崇明岛上的国营农场。以前,城乡没有自来水,尤其是从荒滩垦拓而来的农场区域,很多地方供水严重不足,水质也较差,农场职工和广大知青生活用水、企业工业用水都是难题。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场建筑公司陆续打机井,并修建了很多水塔,通过水塔设施抽取、储存和净化地下水供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新海镇长征社区居委书记唐纪青介绍,当年,长征农场有31个农业连队,每个连队都修建了一座水塔,农场内还有橡胶厂、旋具厂、灯泡厂、药厂、农具飞机场等数十家工厂,也分别修建了一些水塔,当年光长征农场范围的水塔就不少于50座。
如今,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水塔失去了它们原本的功能。后来,有的水塔在城乡建设的过程中被推倒,有的静静藏在某个角落无人问津,有的被修饰打造成区域地标……在新海镇所辖范围,包括原跃进、新海、红星、长征四个农场,至今依然保留着近40座水塔。
原新海农场39连水塔,如今塔身彩绘着当年知青们劳动的场景
原长征农场场部水塔,塔身涂上了花卉主题彩绘
矗立的这些水塔,不管它们以何种姿态,都仿佛是一个个见证农场兴衰的“老人”,也是一个时代的“纪念碑”。
仰望高耸的塔顶,环视粗壮的塔身,追溯老农场的历史,我们回到那年轰轰烈烈的开沙围垦。
资料记载,崇明岛的西北部,早在上世纪初就已有沙洲出露水面,人们把它称作为“开沙”。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开沙已高出江面许多。1959年以前,附近的农民、工商业者曾前来套圩围垦,圈围起了一小部分土地,建立起了畜牧场,称新海畜牧场。1959年年底,崇明县成立开沙围垦筹备委员会,11个公社的8000余名民工浩浩荡荡地进驻开沙,和新海畜牧场的场员共1万余人,在秋后刈倒的芦苇地上树起了红旗,搭起了环洞舍、人字棚,摆开了与大江争地的战场。开沙的围垦工程在经过了3个多月的奋战后终于胜利完成,围得的6万多亩土地上,崇明地区最早的国营农场——新海农场建立了起来。
当时的上海市委、市人民委员会正为困难时期的物资供应短缺而犯愁,开沙的经验让他们坚定了围垦滩涂解决副食品供应困难的决心,于是成立起上海市围垦总指挥部,组织各区组建围垦大军,奔赴江海滩涂。
1960年9月开始,数万围垦大军渡江而来,他们在“潮来一片白茫茫,潮退一片芦苇荡”的滩涂上,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各区各单位纷纷派出队伍,响应市委、市人委“向江海争地、向荒滩要粮”的号召,来到崇明围垦、创业,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农场。随着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大批知识青年的到来,农场增添了创业的生力军。在老职工和知青们的挥汗垦拓、奋力拼搏下,崇明岛一处处茫茫大芦荡,有了覆地翻天的变化。
筑坝修堤、开河修路、平地种田……何等艰苦,我们如今很难想象,只能从老职工和老知青的口中略知一二。
1963年,19岁的曹惠群,响应号召从浦东来到崇明,被分进长征农场的连队,开启了她在岛上的生活。“当年到农场还没有通公交,我和原来公社里的同事一行50人,到了崇明三沙洪车站,农场安排了几台拖拉机来接我们。”车站到农场十几公里,颠簸着一路向北,曹惠群眼前的景象逐渐荒凉,到了连队,12人一间宿舍,木棍搭起的床,冬天湿冷湿冷的,冻得人睡不着觉。曹惠群回忆道,“稍早一点来的人,住的还是芦苇搭建的草房,睡觉的时候,小螃蟹时常爬到被窝里。”平日里,修路、开河、平地、种庄稼……曹惠群各种各样的农活都干过,每天早出晚归,一天都扎在土地上,当年滴进泥土的汗水,现在似乎依然闪动着奋斗的记忆。
曹惠群(上排左二)所在的二十连铁姑娘班
1965年,曹惠群认识了同一连队的职工卞士家,两人在共同的奋斗路上相知相爱,于1965年成家结婚。后来因为工作出色,1970年前后,她成为了长征农场为数极少的几个女拖拉机手之一,她所在的“铁姑娘班”,11人个个优秀,在曹惠群的影响下,全部光荣入了党。后来,农场建了新学校,曹惠群还做过5年的小学教师,等工业发展起来的时候,她又去了农场建筑公司工作。从一个青春懵懂的姑娘开始,曹惠群就这样在崇明生活了50年。现在,她和爱人仍然住在长征农场的居民区,邻居几乎都是当年一起工作过的战友、同事。“现在社区有老年活动中心,我们每天过去看书看报、做做运动,很舒服自在。”
如今的长征社区新貌
几十年的岁月里,老围垦、老职工和广大知青数十万人,在这片土地上工作、生活,奉献了青春和年华,共同创造了一段辉煌的历史。如今,见证这些老水塔起落的人,已经散落在了各处,承载着他们记忆的水塔,也成了历史的见证者,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成为无数人永远的难忘记忆和情怀。
记者:李琳;摄影:吴雄、郭王旖喆
特别感谢长征农场场友联谊会
编辑:李琳
责编:李琳、陈锦源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