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居民生活早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习惯,想要改变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天早上,黄震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查看社区微信群,检查是否有漏掉的电话和信息。往往在仔细翻看一遍之后,她才会笑着想起,自己已经从外滩街道云南居民区居委干部的岗位上退休了好一段时日了。家人常常拿这件事与她说笑:“你的‘人’虽然退休了,‘心’却还在基层岗位上!”
(资料图片)
把温暖关怀带入百姓家门
“社区无小事,把每件小事做好就是大事。”这是黄震做居委干部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她看来,居民的每一份诉求都是她最甜蜜的“负担”。
作为一名曾经的属地居委干部,黄震是一位“老外滩”了。居民想要出门办点事,找她咨询总能摸到门路。一口上海话让她和居民们亲如一家,在大家眼中是一位做事“头势清爽,手脚麻利”的“沪上阿姨”。她坦言:“刚加入居委会工作时,邻里们还没有习惯我从‘隔壁黄阿姨’到‘居委干部’的身份改变。有时撞见我还会问上一句‘哎哟侬哪能在居委啦’。但通过走街串巷,保持与居民们的平等沟通,他们逐渐接受了我这种‘邻家’风格的居委干部。”
“黄震,你对本居民区的情况比较熟悉,是否愿意担任大保障条线的工作?”“我没问题!交给我吧!”黄震来到居委会不久,就勇敢地挑起了关怀特殊群体和重点人群的大梁。在她的脑子里,有一张“活地图”,标注着社区低保户、高龄老人、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的家庭情况。哪个困难家庭多久没看望了,哪个高龄老人家中缺东西,哪个孤寡老人生病了……数不清的家长里短,就是她每日的“家常便饭”。
在云南居民区有一位孤老吴先生,不幸罹患胃癌。老人术后出院,日常必须吃流食。想到老人在家无人照顾,黄震主动每天为老人煮粥送上门。老人康复后,她依然每天打电话询问老人身体状况和生活需求,或者通过邻居了解老人的日常情况,确保每日联系到位。某日,邻居敲门老人并没有响应,居委工作人员赶到后发现老人在家辞世。听到这个消息,她第一时间从家中奔赴现场,并协助处理老人后事,举行了一场简单的追悼会,送他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这件事更加坚定了黄震为民奉献的决心。定期上门看望关怀对象、每日一声问候、帮忙买菜配药等,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小事,都蕴藏着她对特殊群体的真挚情怀,也让他们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从事社区工作不仅靠奉献,还要肩负着一种情感。”黄震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巧妙熄灭邻里矛盾的火苗
社区工作包罗万象,居委条线纷繁复杂。“我们的工作任务,切切实实涉及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云南居委会任职的11个年头里,黄震负责过保障、就业、计生三个条线。“每条线都需要做调查、走访、核实,做到居民区情况心中有数。”她表示,这是做好社区工作的前提,才能更好地解决居民们的“疑难杂症”。正因为对社区的里里外外了如指掌,黄震得以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邻里间的“老舅妈”,将社区矛盾的火苗巧妙扑灭。
某日中午,正是众人吃饭、午休的时刻,小区里某租户把自家音箱开得震天响。由于云南居民区的大部分房屋早已老旧,木板房隔音效果又差,吵闹的音乐声惊醒了租户家隔壁的老夫妻。双方因此发生了激烈争吵。恰巧当天,黄震在小区中巡逻,听到楼道里传来的争吵声,她赶紧循声而去。问清情况后,她立即联系了当时的居委会主任周玉羚以及负责治保条线的居委干部。为了保障协调工作依法合规、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居委会为这场“吵闹”的矛盾特别召开了一场协调会。黄震及居委工作人员分别对双方进行劝导。经过耐心协调,租户承认了自己扰民有错,老夫妻也允许租户在协商后的规定时间段使用音响设备。
诸如此类的矛盾,生活中并不鲜见,要如何每次都能成功“转危为安”?黄震解释道:“邻里纠纷是小区内最常见的民事纠纷,一旦处理不好就会造成矛盾激化,而我们居委干部充当着润滑剂的角色,使邻里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待居民,需要耐心更需要用心,唯有真心才能共情。”
一件件问题实打实、硬碰硬地解决,让黄震成了社区居民们的贴心人、解铃人。每当黄震穿梭于云南居民区的大街小巷时,居民们总会热情地跟她打招呼;每当居委会需要志愿者帮忙时,居民们一听是黄震在组织活动,总是踊跃报名;每当社区老人生病时,邻居们主动联系黄震,提出一起上门照料。这些社区邻里间的日常互动令黄震十分动容。
“一路走来,虽然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麻烦,也受过委屈,但我从没想过放弃,社区就是我的家。我很幸运从事了这份工作,成为了社会治理中的一颗‘螺丝钉’。”离开居委会的岗位后,黄震总是时不时想起那些在居委会忙碌的点滴,她也时常回到居委会这个“娘家”和大伙儿相聚。她的手机电话簿、微信好友列表,还存着每一位老邻居、老朋友,只要有需要,黄震总愿意和他们聊聊天、谈谈心、帮帮忙,继续在生活中发光发热。
(部分人物为化名)
记者 / 严佳婧
编辑 / 孙冲
图片 / 外滩街道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JOIN US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