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后,养老服务愈发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作为中国最早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上海养老政策与机制完善情况如何?如何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又如何强化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
6月19日,上海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本市养老政策和机制完善情况的报告。会上,上海市民政局局长蒋蕊受市政府委托作报告,部分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时向民政局提问,蒋蕊现场回应。
上海现有养老床位17.02万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比60%,认知障碍照护床位近1万张。在智能化服务方面,上海“为老服务一键通”已实现对80周岁以上独居老人全覆盖,未来将扩大到所有独居老人。
(资料图)
养老护理员队伍对养老服务发展至关重要,上海计划到2025年培养一万名中级及以上养老护理员,全市养老护理员职业持证率进一步提高到80%。
上海现有养老床位超17万张
蒋蕊介绍,《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于2021年3月20日实施以来,上海市各区和相关部门落实条例要求,推动上海市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全市现有养老床位17.02万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比60%。
认知症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一大“杀手”,认知障碍预防、管理也是老龄化社会中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蒋蕊表示,上海现有认知障碍照护床位近1万张。
上海的认知症友好型社区不断涌现。比如浦东新区洋泾街道,该社区打造了一家由认知症老人参与运营的“记忆咖啡馆”,推动社区构建了一个特色型认知症友好社区。目前,包括洋泾街道在内,上海共有170个街镇试点老年人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
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也是上海一大重点。蒋蕊表示,全市建有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428家、社区日间照护中心825家、社区长者食堂305家、老年助餐点1303个,覆盖城乡、类型多样、总体可及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同时,上海积极构建农村地区多级养老服务网络。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发展具有生活照料等功能的睦邻点,在村级层面推动老年活动室标准化建设,以多个行政村为片区发展乡村长者照护之家,在每个乡镇建设1个设施、服务、管理均达标的养老院。
2021年起,老年人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被纳入上海市民心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项目,目前完成超过1.3万户,2023年将继续完成5000户。在家庭养老方面,上海还将探索开设2000多张“家庭照护床位”,由养老机构派出专业团队将服务延伸到老年人家中。
上海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在监督调研报告中表示,为持续提升养老服务综合监管能力,上海先后制定《上海市养老服务机构登记与备案管理办法(试行)》《上海市养老服务机构综合监管办法》《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护机构管理办法》等,明确相关规范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还在国内率先制定了养老服务机构信用评价管理办法和指标,采取评价指标计分和直接判级相结合的方式,对养老服务机构信用等级开展动态评价,并公开供社会公众查询。上海还建设了养老服务“云监管”平台,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监管。
长护险试点备受关注。2016年,上海是全国首批15个长护险试点城市之一,2017年在全市3个区先行启动试点,2018年在全市推开,2019年至今持续深化长护险试点。
蒋蕊表示,目前,长护险试点的对象范围为上海市职工医保参保人员及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员。服务项目不断丰富,民政、医保、卫健等部门共同研究梳理出42项适合失能老人的基本生活照料和相关医疗护理项目,并制定了服务标准和规范。
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
审议时,部分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养老政策和机制完善情况提出建议,并向民政局提问,蒋蕊现场回应。
一些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在调研中发现,上海养老服务相关补贴的市级统筹协调机制还未建立,在“人户分离”的情况下,一些老年人无法享受由户籍所在地政府提供的各项补贴,养老机构对跨区入住的老年人也无法获取相应的运营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养老机构床位入住率。建议依据《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尽快完善养老服务相关补贴的市级统筹协调机制。
上海市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金为民建议,强化养老服务供需精准对接,依托数字化平台提高“政策找人”能力,通过大数据精准标签,为独居老人等群体提供民生保障政策的精准触达,推动数字化社区服务向居家延伸。同时,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赋能提升养老服务监管的协同性和有效性,探索建设智能养老院,开展老年人认知症等疾病的早筛与早期干预。
金为民还现场提问,对于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政府部门有何新举措、新进展?
蒋蕊回应称,消除“数字鸿沟”,是发展养老服务的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民政部门持续开展面向老年人的数字应用能力的培训。2021年曾将此纳入到市政府的实事项目,为100万人次的老年人开展长者智能技术应用提升培训,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工作当中也发现,给老年人开展这种智能化技能技术运用的培训,培训一遍是不够的,培训完了可能老年人又忘记了,需要持续反复地来开展培训。”蒋蕊表示,2022年开始,民政部门已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今后还要持续推进。
依托“为老服务一键通”,政府部门为老年人进一步提供相关智能化服务。蒋蕊表示,目前上海已实现对80周岁以上独居老人“为老服务一键通”全覆盖,同时也覆盖了一部分其他年龄段的老年人,现在覆盖人数约为30万人。接下来,将进一步深化“为老服务一键通”,为老年人提供一键打车、一键挂号、一键紧急救援、一键政策咨询,并计划使服务对象进一步扩大到所有的独居老人。
现在上海有老年版“随申办”(“一网通办”移动端),已将困难老年人的养老服务补贴申请、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申请、入住养老机构等排队事项,都纳入到了“一网通办”。蒋蕊表示,接下来将会进一步完善老年人授权代办功能,在“一网通办”中设置为老年人代办、帮办、上门办的功能。另外,还将推进“免申即享”,切实让老年人办事少跑腿。
“跨越数字鸿沟要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蒋蕊表示,将鼓励养老服务相关企业和社会组织发展智慧养老的新模式、新业态,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满足需求的数字化服务产品,
到2025年培养一万名中级以上养老护理员
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如何强化?
审议时,上海市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委员徐建光认为,应持续深化养老机构的医养结合服务水平,真正推动落实养老机构的医务人员在职称评定、继续教育、全科转岗培训等方面,跟公立医院有同等的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年轻医务人员进入养老机构。
徐建光谈到,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都面临着身体失能问题。目前,上海护理型床位现在已经占到了全市养老床位的60%,比例很高。但是,是否已经能够真正满足失能老年人的需要,还需要进一步科学论证,确保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都能够得到最基本的康复或者护理服务。
此外,他还建议在全市养老机构乃至全社会开展认知症筛查和早期干预。如今认知症已经成为中国老年群体健康的一个威胁,而老年人认知症初期的症状是比较隐秘的,开展大范围的筛查和早期的干预十分重要。
徐建光很关心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他在调研中发现,养老护理员队伍是老年人获得服务的最基础的力量,养老护理员从业素质直接影响养老服务质量和老年人的切身感受。对此,政府部门下一步将会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
“确实,养老护理员的队伍建设是我们整个养老服务发展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也感觉到,相对于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蒋蕊回应时表示。
在蒋蕊看来,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要解决三个环节的问题,一个是进得来,一个是留得住,一个是干得好。她说,调研发现,养老机构和养老护理员之间也存在着供需信息的不对称,比如,有些护理机构的入职门槛被中介抬高,同时,还有些中职大专院校培养的养老护理人员不太了解现在的养老服务。
对此,她表示上海将在养老服务平台上开设相关模块,提供养老机构和养老护理员的供需对接服务,方便彼此沟通顺畅、信息透明,壮大从业人员队伍。
为了让养老护理员“留得住”,2022年民政部门出台了养老护理员的入职补贴,对中专以上和大专以上的养老护理员分别给予3万元和4万元的补贴。“这不是一次性给予的,我们将用5年,分3次(补贴)到位,希望护理员能够在这支队伍里面稳定下来。”她说。
蒋蕊表示,民政部门正在会同财政部门研究从业年限的补贴,鼓励养老护理员在这个行业内长久地干下去,越是干得久,越有经验,技能越好,这样的措施也有助于这支队伍能够更加稳定。
养老护理员是一门“技术活”,如何才能“干得好”?蒋蕊称,这需要不断通过培训提升技能。从全国层面来说,已经建立了养老护理员的5个等级的职业技能制度,上海也在积极建立相关的培训制度,近几年来每年都培训一万人次。
接下来,上海将继续加大职业技能培训,目标是到2025年培养一万名中级以上等级的养老护理员队伍,使整个养老护理员队伍形成一个橄榄型的结构。同时,全市养老护理员的职业持证率,将会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到80%,让养老护理员不断获得职业技能提升,运用新技术、新产品来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