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梅花鹿 何鑫摄(下同)
新民晚报讯(记者 马丹)今迎夏至,“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进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对于生活在北回归线以北的我们来说,这一天是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
(资料图)
对上海而言,夏至意味着盛夏来临,“夏至”节气上海常年平均气温为26.6℃,平均降水量为160.2毫米(徐家汇站,6月21日至7月6日)。同上一个节气“芒种”相比,“夏至”的气温和降水量都有较明显上升,可以说是上海雨水最多的节气,民间更有“夏至大烂,梅雨当饭”的谚语。
图说:梅花鹿
端午还有“暴力梅”
申城自6月17日入梅以来,经历了“暴力梅”带来的猛烈降水,西部北部成为主要降水区,崇明部分地区超过了250毫米。据上海中心气象台预报,进入夏至后的端午假期,先晴后雨,22日虽然天气晴好,但是,最高气温达到33℃,下午短时还可能会出现臭氧中度污染,湿度较大,体感闷热。
与此同时,一场暴雨已排进端午“档期”,“暴力梅”会出现在23日夜间到24日,主要降水时段集中在23日夜间到24日白天,并伴有雷电、短时强降水和雷雨大风,雨量分布不均,过程累积雨量将达到50~80毫米,局部地区达到80~100毫米,小时最大雨强有30~50毫米。气温倒是在雨水的打压下小幅下跌,最高气温预计会跌至26~27℃。
图说:獐
夏至日渐迎盛夏
在二十四节气中,“夏至”是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在古代,夏至不仅是重要的节气,还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其隆重程度甚至超过端午节。诗人用“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这样的诗句描绘夏至的美好光景。与所有的节气一样,古人将夏至分为三候,即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上海科技馆自然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何鑫说,一候鹿角解,意思是鹿角开始脱落。“这种现象对于如今的人们而言恐怕是难以看到,不过对于那些千年以前生活在华夏文明中心区域的人们而言,以鹿为代表的各种中大型野生陆生哺乳动物其实并不鲜见。在这个语境下,所指代的‘鹿’大概率应该是中国东部地区曾经分布极广的梅花鹿(Cervus nippon)。梅花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中的吉祥物之一,由于‘鹿’与‘禄’读音一样,梅花鹿频频出现在各种传统画上,比如传统的寿星画像上会有蝙蝠、梅花鹿、寿桃的元素,分别象征着‘福、禄、寿’。在神话故事里梅花鹿还是天上瑶光星散开之时所生成的瑞兽,就连南极仙翁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寿星,也选择了梅花鹿当他的坐骑。除了神话传说之外,许多成语也和梅花鹿有关,指鹿为马、鹿死谁手、群雄逐鹿等,从某种意义上也表明梅花鹿在我国古代的确分布区域广泛。”
图说:黑蝉
不过,何鑫也表示,虽然如今我国还存在大量的梅花鹿饲养种群,但是野生状态的梅花鹿和许多大中型野生哺乳动物一样,生存现状岌岌可危。“我国梅花鹿的6个亚种,曾广布于我国东北、华东、华南、华中和西南地区,但华北亚种和山西亚种已于20世纪20年代灭绝。如今,在上海,我们虽然不能见到真正野生的鹿,但早在2006年开始,上海就开始了进行重引入獐(Hydropotes inermis)的实验,如今在松江林地、滨江森林公园、南汇东滩等地都有机会见到这些英文名为‘Chinese water deer’的不长鹿角的小鹿。‘四不像’麋鹿作为20世纪80年代重新引回中国的国宝,如今也已经在江苏大丰保护区周围扩散开来,这几年崇明东滩就已经出现了自己跨越长江自然扩散过来的个体。”
“在古人眼中,夏至之后,天气逐渐炎热,在这种仲夏季节,动植物们也会规避那些太阳暴晒、阳光直射的区域和时间,所以在一些阴凉地反而会有更多的生命。正所谓,喜阴的生物多了,喜阳性的生物少了。”何鑫说,二候蝉始鸣,意思就是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除此之外,对上海来说,夏至期间,白天能观察到鸟类少了,活跃度也大为降低,基本只剩下一些常见的留鸟和少量夏候鸟。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