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半年,足迹踏遍奉贤,由区委宣传部主办、区融媒体中心承办的“选择奉贤 选择未来”百人融媒采访活动终于结下硕果。市作家协会散文组作家、区摄影家协会摄影家和区融媒体中心记者,深入各行各业采访来自五湖四海的近百位新奉贤人。“上海奉贤”公众号推出专栏,讲述他们选择奉贤,扎根奉贤,与奉贤共成长的动人故事。
第一眼看见余謌先生,我的脑子里就跳出“上海老克勒”这个称号,精明干练,豁达大气,他的形象以及言谈举止中,都透露出这类“老爷叔”特有的气质。
(资料图)
余謌出生在一个“光荣之家”,父亲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曾为上海丝绸研究所领导。他从小居住在市区“上只角”,从小就喜欢器乐、舞蹈、书画。他在读中学时,就和同学们组建了一支文艺小分队,他不仅胜任各类角色,还为集体创作的小歌剧谱曲,崭露头角。那时,兰州空政文工团来上海招生,一眼看中了他,可惜母亲觉得兰州太远坚决反对,只能作罢。
不过还算好,余謌中学毕业后,还是进入一家影院,成为专司海报创作的美工,不久就获得不少作品奖,并首创了上海电影海报通用广告语,受到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凭着这些成绩,余謌被借调到上海美术设计公司担任广告策划,随后又获得了正式列入该公司编制的机遇,可惜影院始终不肯放行。余謌干脆自我放飞,去了哥顿(香港)设计公司任职设计部经理,后任长乐(新加坡)设计公司设计总监、美国EMERITUS 机构高级顾问等职。2012年来到奉贤海湾。
也是时势造人,就在这一年,奉贤乃至上海刚开始文创园区的建设。位于海湾旅游区的“壹号营地”就由一批志同道合的艺术家发起,利用了一批闲置楼宇,并将海马路打造成一条“艺术风情街”。2018年,随着区政府进一步推进文创事业发展的热潮,余謌又和一批新老朋友来到了南桥镇上的术界创意园。
在这两次创业的过程中,余謌和他的团队花费了许多心血,作出了诸多贡献。
在海湾“壹号营地”期间,这里驻守着各类书画、雕塑、音乐、演奏等艺术家,团市委也在这里设立了4A级“青年中心”,余謌和大家经常与团市委沟通,还不时联系各级妇联、工会、机关、学校等机构及附近居民,在各个节日举办各类画展,每年五月最后一个周末的“玫瑰文化节”、12月底的“海马艺术节”成为其中的盛会,而他们举办的“老歌厅”音乐会,让观众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歌中,感受到音乐艺术和时代风云的变幻,以致不少领导、专家也交口称赞:“大家也许不清楚海湾旅游区到底在哪里,但对其中的‘壹号营地’并不陌生。”
在术界创意园,余謌建起了自己的“蓝房子”公司。为了搬迁,余謌不惜劳累,自己踩着三轮车,把原有空间的物品一趟又一趟地搬到蓝房子,重新归置妥当,由此形成蓝房子“燮艺术馆”特有的艺术气息。
在“壹号营地”,余謌参与策划了“海马艺术周”,开创了在奉贤同时举办四个画展、两场拍卖会的先例。在术界创意园,余謌策划也举办了不少省市级书画展。
音乐在余謌生命中,和绘画、设计等同样重要,继“壹号营地”后,“蓝房子”继续不断地组织举办各类沙龙活动和音乐会,他和来自荷兰的雕塑家皮特、意大利的马龙两位乐手联袂演奏的各种乐曲,让大家听得如痴如醉。
余謌还在“蓝房子”里举办起崭新的“品歌汇”,每期邀请不同嘉宾,讲述自己故事,演唱一首自己心中的歌曲,上海首批援藏干部事迹,一位奉贤籍战士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场上缴纳党费的故事,一位双目失明诗人的作品朗读,更是升华了歌会的内涵。
在余謌操办下,“蓝房子”还变成了艺术咖啡厅和特色餐厅,各界朋友隔三差五地邀约而来,“走,我们再去尝尝余大厨做出来的咖啡和时令菜!”
多年前,余謌就开设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除了发布各类信息,还持续推出了一部自传体小说,获赞多多。
正是这些多姿多彩的经历,让余謌走上了银幕。上海福聆影业有限公司在拍摄一部电影短片《上海爷叔》时,盛情邀请余謌担任主角。该片主要讲述了一位上海爷叔的人生经历,从中折射出时代的变迁。2020年10月,该片开拍仪式在余謌的“蓝房子”举行,公映不久就参加了上海国际电影节,并入选戛纳电影节,获得英国金像奖,影业公司为之庆贺之际,对余謌更是由衷赞叹:“你把这个角色演活了,你本身就是一个活色生香的上海爷叔啊!”
余謌闻之,一笑了之,一副上海老爷叔的派头更让人觉得可爱。
撰稿:赵荣发
编辑:何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