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上海书展正进行得火热,一部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来自于居住在虹口的上海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于强之手的长篇小说《泰兴号》在书展期间亮相上海人民出版社展厅。
这部长篇小说《泰兴号》以清代道光年间沉没于印度尼西亚附近海域的一艘中国商船“泰兴号”为背景,形象地描绘了中国古代航海和海上贸易的历史画卷,也在文字间展现出了“海上丝绸之路”历程中,中华民族顽强不息、不畏惧艰难险阻的民族精神。
【资料图】
今年5月,该书首发式在位于虹口区四川北路上的1925书局举办。现场,作者于强向大家讲述起他的创作历程:“我得知这艘古沉船的故事后,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创作海上丝绸之路作品获得创作灵感,曾赴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苏门答腊岛等地考察郑和下西洋的踪迹,参观德化陶瓷博物馆、古瓷窑遗址。”于强还采访了闽南地区,了解“泰兴”号出事海域岛屿的风土人情,收集了德化大量史料和民间传说,为撰写《泰兴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北外滩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里,小虹见到了《泰兴号》的作者于强老师,作为生活在北外滩区域的虹口人,于老师对虹口有着很深的感情,也在虹口这片土壤里,创作了自己另一本长篇小说《爱在上海诺亚方舟》:“我家就在虹口的北外滩区域,我总能在家附近看到犹太人在周边街区徘徊流连,出于好奇心,我开始了解二战时犹太难民在上海避难的故事,并为在艰难岁月中,中国人还向同样饱受煎熬的犹太人民伸出援手的大爱精神而深深触动!”
曾从事过外事工作,又一直对写作颇感兴趣的于强,开始了自己对这个题材的创作。拜访虹口区外事办、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等单位查阅资料,找到如今仍居住在上海的前犹太难民后裔,并从重返上海的前犹太难民口述实录中寻觅灵感,查询波兰、德国、奥地利等国籍的犹太人常用名并与书中人物对应,在史料中考证当时犹太人跨国婚姻成功案例……最终,于强完成了这部30万字,讲述犹太难民在上海避难故事,体现大爱同舟精神的长篇小说《爱在上海诺亚方舟》,该书被评为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资助项目。
《爱在上海诺亚方舟》并不是于强第一本涉足历史题材的小说。由于年轻时,他在安徽马鞍山从事外事工作,因此有机会接触到一个“特殊人物”——日本战争遗孤。
于强回忆道,在1984年,他第一次见到了日本战争遗孤古莲云。古莲云告诉他,在二战结束后翌年,她被父母遗弃在辽宁大连,在中国养父母精心养育下长大成人,并和一位中国退伍军人成婚。后来,在时代波折中,古莲云向丈夫说出了自己是日本人的真相。她的丈夫知道妻子是日本人后,起初非常生气,但后来还是接纳了她,二人同甘共苦度过艰难岁月。
于强为这个故事深受感动,并撰写了第一本小说《风媒花》,随后他还接连创作了另外4本着眼于体现中日民间交往的小说。他的第5部中日题材小说——《海啸生死情》,描写了东日本3.11大地震引起的大海啸,日本社长舍身舍家相救中国女研修生,在日本的中国青年,冒险抢救日本女同事,在大灾大难中产生了大爱,结下了生死情。
“这个小说的起源,是那时日本大海啸时,我正好也在日本经历了那场大地震心有余悸,随后看到了一则报道,就是女川町佐藤水产株式会社专务佐藤充,在看到大海啸呼啸汹涌卷来时,先去通知了自己公司的20名中国女研修生,带领她们去高处避难。在确认她们安全之后,他再冲回宿舍试图寻找自己的妻子、女儿,结果宿舍楼被海啸吞噬,他再也没有回来。”这则报道让于强深深触动,并提笔写出了这本在中日两国出版后引起很大反响的《海啸生死情》,小说中中日两国人民超越国界的大爱,感动了一大批读者。
于强说,他之所以一直对历史现实题材情有独钟,是因为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总会有着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世界上那些有良知的人还是会坚信着爱、善良、助人”。
于强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共出版8部长篇小说,其中4部中日同时出版,擅长以国际视野撰写文学作品。曾撰写过反映“二战”期间犹太人在上海避难、大爱同舟的长篇小说《爱在上海诺亚方舟》,反映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长篇小说《丝路碧海情》及《泰兴号》等。
记者:钱晶
图片:钱晶、于强、谢智君
编辑:钱晶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