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街边小店“百花齐放”是城市烟火气的象征、是城市活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安全也是大家都关心的。
十年来,黄浦在全市范围内首次提出小餐饮标准化管理的概念,落实小餐饮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解决小餐饮“脏、乱、差”顽疾,进一步提升小餐饮质量安全水平,提升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和获得感。如今,老城厢的烟火味依然满满,严格执法让食品安全得到保障,既展现国际大都市良好的营商环境,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资料图】
区市场监管局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先后走访了市工业经济联合会、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社区街道,从沿街小店到商务楼宇,广泛深入开展调研,全方位、多维度收集综合治理的意见建议。通过“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逐步形成了具有黄浦特色的小餐饮管理机制。
2017年,黄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开始探索小餐饮店标准化管理,编写了小餐饮企业经营管理的团体标准。
2018年,黄浦区成为全市首批区级标准试点区,在团体标准基础上进行深化,融合食品安全管理要求,形成《小餐饮店管理规范(2018版)》区级标准。作为配套,同时出台了《黄浦区小餐饮店标准化管理评估及奖励实施细则(2018版)》,奖罚并举,以奖为主,引导更多的小餐饮店自觉自愿加入实施标准化管理的队伍。
2019年,在对第一版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垃圾分类新时尚、文明城区创建新要求、生态环境治理新理念”对小餐饮店管理要求进行梳理,围绕11类重点关注内容提出标准化管理要求,各监管部门全程参与修订,最终形成《小餐饮店管理规范(2019版)》,制定《黄浦区小餐饮店标准化管理评估及奖励实施细则(2019版)》,体现出较好的协同性、较强的专业性、较高的实用性。
各项维度提升明显
改造过程中,以小餐饮集中分布的街区为重点范围,以投诉举报集中、场所环境卫生差、管理制度不落实的小餐饮为重点对象,开展全面摸排梳理,建立一户一档,形成底数清单。
在实施过程中,针对餐饮单位的不同情况,一对一提出个性化的整改方案并实施清单式的改造与管理。结合各街道不同基础,实施差异化改造,确保建设改造“接地气”,督促小餐饮单位整改提升、主动“变脸”。
进贤路位于上海黄浦老城区,早在上世纪80年代,进贤路上就有不少人家申请居改非,开起了上海人的“深夜食堂”。其中,兰心餐厅更是连续两年入选米其林推荐餐厅。每到饭点,总能看到衣着时髦的年轻人坐在门外的小板凳上排着长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传统小餐饮落后的设施一直被人诟病。
前些年,兰心成为首批改造对象。店主唐阿姨很是支持,“在区市场监管局的支持关心下,我们对厨房进行了全面整改,厨房里贴上新瓷砖、墙面粉刷一新、厨房设施升级为不锈钢设备,之前裸露在外的电线全部用套管收起来,现在我自己都觉得很干净”。
近年来,共有2560户小餐饮店通过了标准化改造评估验收。其中,1479户小餐饮店申请了奖励,发放奖励金额共计1192.5万元。这一工作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已经连续5年被列为区政府实事项目推进。通过小餐饮标准化建设,全区小餐饮业的食品安全水平和市民游客的消费体验均得到较明显提升,小餐饮单位在自身管理意识、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改善就餐环境、消除食品卫生安全隐患、提升小餐饮单位整体形象等方面均有所提升。
“黄浦模式”的变与不变
小餐饮标准化管理工作的稳步推进,进一步提升了黄浦区小餐饮企业向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舒适优质的餐饮服务的能力,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2019年,第三方对小餐饮标准化管理项目的测评数据显示,参与测评的1008位市民中,86.59%的市民认为,相比以前,黄浦区小餐饮单位整体形象有提升;84.72%的市民对改造后小餐饮单位整体就餐环境满意;82.81%的市民对改造后小餐饮单位餐具洁净度满意;84.9%的市民对改造后小餐饮单位食材新鲜度满意;81.42%的市民对改造后小餐饮单位工作人员着装整洁度满意。
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黄浦区探索出了小型餐饮店标准化管理的“黄浦模式”。受到了人民群众的一致肯定,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将以“黄浦经验”作为基础,推动小型餐饮监管的“黄浦模式”再升级。目前,申报的上海市《小型餐饮店经营管理规范》地方标准已经通过审评立项。
十年光阴匆匆,街边小餐饮店承载了许多人的城市记忆,不变的是口味,变的是运营思路和更人性化的服务模式。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核心区的黄浦,将继续坚持特色,推出符合区域实际发展需要和要求的管理举措,提升城区精细化管理水平。今年年底,黄浦将启动管理标准2.0版向3.0版升级,使小餐饮标准化成为展现城区烟火气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记者 / 范煜昊
编辑 / 陈露露
图片 /区市场监管局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关键词: 市场监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