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平均身高1.25米,平均年龄12岁。在奉贤区金汇镇,一群“一零后”学生,正活跃在社区治理舞台上。他们称自己为“小小治汇家”,正试图用一种“主人翁”的姿态,给社区送去朝气和活力。
金汇镇朗诗·未来街区小区,是这群“治汇家”的观察点。入秋后的第一次活动,他们定义为“以物换物”,但这份“简单”背后,透着孩子们的小心思,“我们拿东西出来的东西,叔叔阿姨需要回答我们的问题,答对了才能兑换。”陈欣怡分享了他们设定活动的初衷,即考虑到朗诗·未来街区小区是一个商品房小区,居住的居民大多对门不相识,就设计了“居委会在哪里”“垃圾分类点在哪里”“社区里有哪些文化活动”等系列问题,让居民们在互动中对社区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就在一个深秋的傍晚,“小小治汇家”们在小区里设摊换物。小小的长桌上,不仅摆满了物品,孩子们清脆地吆喝声,吸引不少大人前来围观。“我回答了5道问题,答对了,孩子们就给了我一顶帽子,蛮开心的。”74岁的居民李美芳向记者分享了“第一次参与”的体验感,“小朋友活泼呀,朝气呀,和他们打交道,感觉自己都年轻不少。”
还有一些居民,之所以被吸引来参与活动,他们讲得更直白:“谁家里没有小孩呀,我们这些大人,肯定要支持的。”一位年轻妈妈,特地回家拿出了两本旧书,为的就是支援这场“以物换物”行动。还有的家长,在一旁鼓励五六岁的孩子参与问答,“垃圾分类站在小区的西面、遇到问题要找居委阿姨帮忙、电瓶车不能推到楼道里……”一个个标准答案,从“以物换物”中觅得,再由家长传递给更多孩子,“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居民可以参与进来,一起建设美好家园。”小小治汇家陈诗涵说。
相比“输出式”的活动,“小小治汇家”们还组织了不少“输入式”的活动。“我们去过镇城运中心,了解一个城市是怎么正常运行的;我们去过居委会,了解居委会的叔叔阿姨平常是怎么开展工作的。”陈欣怡说,“活动还蛮多的,感觉学到了很多知识。”而对于“小小治汇家”赵子语来说,自从有了这个新身份后,她的生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自从我参加了这个活动后就感觉很开心,之前在家里和学校里都没有参加过的,所以这种活动真的很好,希望下次还能遇到这种活动。”
金汇镇“小小治汇家”项目负责人姜妹告诉记者,自今年7月起,奉贤区金汇镇就启动了“小小治汇家”这一自治项目,并在辖区内建立了23个线上观察点、2个线下观察点,通过参与线上、线下各类“治理活动”,引导孩子们和家长朋友们共同参与到社区各项活动中,培养大家对社区的归属感。
随着这个“试验”的继续,辖区内的青少年儿童逐渐凝聚成形,“家园共治”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未来,金汇镇还将推进“金汇治汇库”品牌,鼓励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儿童参与到社会治理过程中,在社区这个“课堂”上,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记者:孙燕
编辑:何海丹
关键词: 以物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