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在什么时候生长快?混交林和纯林的固碳效果哪个好?公园里的空气质量真的更好吗?……今天,第八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市绿化市容局分会场“生态践行活动”在中山公园举行。通过专家的带领讲解,市民阅读植物、聆听自然、认识古树、理解碳汇,体验着上海公园城市的建设成果。
【资料图】
图说:活动现场,讲座座无虚席 新民晚报记者 金旻矣 摄(下同)
生态站记录“树林的秘密”
在中山公园内,有一座上海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通过各种仪器,记录着“树林的秘密”。今天的活动现场,上海交通大学资源与环境系主任、国家林草局上海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站长殷杉教授通过三个小故事,向市民揭开了这些秘密。
“比如,我们通过微米级的监测记录仪器发现,树木就像小朋友一样,在晚上悄悄生长。我们还调查了很多香樟林,发现混种林比纯种林的年均胸径生长要多15%,年均固碳量更比纯林多一倍。”殷杉说。
图说:专家在为市民进行讲解
很多市民关心,公园的空气质量是否真比其他地方更好。对此,监测数据也给出了答案。殷杉说,通过长期研究和对比发现,中山公园里的PM2.5浓度约为上海平均值的75%,空气更干净。“我们采集了20种上海的常见树种,对叶片对大气PM2.5、PM1的干沉降速率进行测定和对比,发现本来在大气中飘的颗粒物直径是小于1微米的,但落到叶片上后却凝并成直径3-5微米的大颗粒,沉降速度大大增加,能起到净化大气的作用。”他说。
他表示,根据这些研究已提出了一些绿化改造的建议,比如“乔木、大灌木、小灌木的比例应维持在1:2:5左右”等,在浦东新区的绿化带改造中已有实际应用。
此外,今年6月起,生态站又增添了对于鸟儿叫声的监测。“我们希望最终能分离出上海常见鸟类的叫声,通过量化的数据来回答生物多样性、人与生物如何共存等问题。”
图说:活动现场的科普展板
自然保护周将有一系列活动
记者获悉,目前上海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分别位于中山公园、浦东金海湿地公园、崇明种种片林等地。后期,本市共计划布设12个点位,分布于水源涵养林、生态片林、污染隔离林等不同种类的林子中,中心城区、近郊、远郊都会有设点。
“上海的森林覆盖率已达19.42%,但用来种树的空间越来越有限,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间发挥更大的效益?我们希望通过监测森林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贡献,来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种树的决策参考。”殷杉表示。
此外,本次“生态践行活动”中,还创新呈现了上海运用数字化手段精细养护古树名木的科学方法。记者获悉,在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期间及前后,本市动植物园、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将开展一系列科普活动,比如首届上海市民社区花园节、上海市民观鸟大赛、2022年金秋赏菊季、2022年金秋赏蝶季、上海植物园“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展”巡展和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云看馆”等,吸引市民走出家门、亲近自然,践行绿色低碳生活。
新民晚报记者 金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