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农民的女儿,小时候看着父母为培养我们姐弟俩上大学,非常努力而辛苦的工作,那时候起我就立志要当一名教师,跳出“农”门,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高中毕业时我被保送入上海师范大学,四年后我如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20多年来,我一直坚守在乡镇学校的三尺讲台,历经五所学校,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教书育人的使命。
第一站:塘外中学,梦想启航
(资料图片)
我出生于金山区,1994年大学毕业时我带着对教育的梦想来到奉贤,开启了我的教师职业生涯。
初到奉贤,分配在塘外中学。来到一个从没听说过的乡镇,一切都感到非常陌生,学校、老师、学生,对我来说都是全新的,满怀期待与热情一下子被失落、彷徨所取代。但是,慢慢的,在与同事们的相识、相处到相知的过程中,让我处处感受到奉贤人的热情与好客,也充分感受到了以刘建华校长为引领的塘外中学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体味到了老师们对教育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及和谐的校园氛围。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我慢慢进入角色,虚心请教,研究教材,扎实教学,以自己的勤奋努力赢得的学校领导与同事的一致好评,并用自己所学知识对学校所建的生物基地开展生物与环境的探索,植物与动物的小课题研究等,闯出了一条乡镇学校独特的生物创新实践研究。
新的起点,新的开始,我不断鞭策自己,砥砺前行,朝着自己的梦想迈进。
第二站:新寺学校 ,筑梦行动
1996年7月,我调到了新寺学校(当时为新寺中学)。
新寺学校是我工作的真正起步,在吴波、徐健、杨莲花、何洁、谢建荣等历任校领导的关心培养下,使我从一名普通的生物教师成长为教研组长、妇女干部(镇妇联执委委员)、教导处副主任、科研室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副书记等。期间,经区教育局推荐赴香港参加双语教学培训,入选张大维特级校长工作室进行专业修炼,这两段珍贵的培训成为了我专业成长的宝贵财富,助力我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记得在担任教学副校长期间,当时学校的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的比例大幅度上升:从2001年的34%到 2013年达到了全校总学生数的95%以上,可以说我们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这些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大多来自农村地区,家庭居住流动性强,致使这些学生多次转学,基础知识缺失断层,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差异很大,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推进带来了很大困难。面对这一现状,作为副校长的我,努力思索着提升教学质量的突破口。我们通过对教师和学生层面的现状分析,寻找对策,努力破解学校发展中的瓶颈。以青年教师座谈会为载体,进行政策宣传解读,立足学情,坚持教育公平;联合党支部举办“感悟教育真谛”“生命的价值在课堂”等教育论坛;教学奖励方案设立了进步奖、合格率考核奖、辅导学困生转化奖等,全方位激励教师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创先争优。我们始终信奉着:因为有了学生才有了教师这一岗位,不管我们面对的是怎样的群体,我们都有责任用我们的爱心和耐心,让这些流动的花朵在这里沐浴同样的阳光雨露,让每一个孩子都“心”光灿烂。
在新寺学校的18年,在学校领导的扶持下,我一步一个脚印,追寻着我的教育梦想,先后被获得上海市农村学校教师优秀教学工作“君远奖”、柘林镇“十大”优秀女性等荣誉,评为华师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课程班优秀学员、奉贤区“十佳”教学能手、奉贤区教育科研“十佳”先进个人、奉贤区民防教育“十佳”先进个人。
第三站:尚同中学,逐梦扬帆
2014年7月,承蒙组织和领导信任,我来到新开办的尚同中学担任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
作为一所新建学校,万事开头难,首先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至关重要。我的工作宗旨是将党务和行政合二为一,切实将党务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协助姚校长理顺学校管理机制、工作思路等,在学校起步阶段开好头,迈好步,使学校走上规范、有序的轨道。
为了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我们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全面开展党员承诺制、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等,提高党组织的号召力和战斗力。我们结合师德考评,深化师德“三五”机制,建立了尚同中学师德考评机制,拟定了尚同中学师德考评学生、家长问卷调查表,强化师德监督。我们以“良师益友结对活动”为主线,开展“三联三为”活动,组织每位党员至少联系一名困难学生(学习和生活困难)、一名非党教师、一户学生家庭,通过家访、谈心等方式使教师与结对学生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帮扶关系,有利于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积极创建学习型团队,开展以“自觉读书、自信人生”为主题的教师读书活动,努力提高教职工的政治素养。精心指导工会、团支部、女教职工等群团工作,构建和谐尚同大家庭。
虽然在尚同的时光非常短暂,但留下了美丽的瞬间,在我的脑海中依然保留着一张张清晰面孔,怀念一段难忘的工作经历。
第四站:奉城第二中学 ,追梦笃行
2015年5月,我带着局领导的信任,匆匆走上了奉城第二中学校长的管理岗位。
奉城第二中学是乡镇学校生源较多的一所学校,对我这个缺乏学校管理经验的新手来说,我焦虑彷徨,倍感压力。因为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挑战,我担任的不只是校长这一行政头衔,更是承载着学校内涵发展、师生快乐成长的一份重大使命。在老书记张新华的鼓励指导下、在班子成员的鼎力相助以及全体教职工的大力支持下,我坚定地踏上新的征程,与全体教职工一起追梦前行。
非常幸运的是,作为一名职初校长,经区教育局推荐,我有幸赴台湾学习交流、参加了全国初中骨干校长研修班、国际校长联盟大会等提升管理能力的几项关键性培训,学习研修让我开拓眼界,系统思考学校整体发展。在继承了学校原有的“为学生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的基础上,确定了“让学生自主发展、让教师精彩绽放、让校园充满活力”的新成长办学目标,积极营造以“思想育人、道德育人、知识育人、和谐育人”为主导的新生态教育即“有氧教育”,着力引领全体教师走上了践行“有氧教育”的探索之路。
更为有幸的是,经区教育局搭建平台,从2017学年开始,上海静安区教育学会与我校启动了“城乡携手共进”计划,由原静安区教育局局长徐承博会长亲自领衔带队深入我校实施精准委托管理。在特级校长顾正卿等资深专家团队的引领指导下,我们以“四大系统”、“六大项目”为载体,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即:构建以推进优化学校管理项目为主的定位系统,以推进教育科研引领项目为主的动力系统,以推进课程教学特色和学校德育创新两大项目为主的执行系统,以推进教师专业精进和校际交流联动两大项目为主的保障系统。我们将“四大系统”假设为一个奔跑的人,通过高品质的定位导航,借助教育科研引领发力,推动德育与课程的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一步助推学校内涵发展。
七年来,在一天天披星戴月的日子里,在区教育局、区教育学院、教育集团等各方资源的大力支持下,在奉城二中这个“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呈现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学校先后被评为上海市教卫系统文明单位、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上海青少年科普宣传先进集体;成功创建奉贤区教师专业发展优秀校、区教育科研管理优秀校、区校本培训先进校、区教育信息化优秀校、区特色课程实施先进校、奉贤教育年度创新奖(入围奖)。学校现有区示范教研组一个、区优秀教研组四个。
如今,我们将借助自贸区新片区的东风,立足本土,打造一所具有地域特色的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校,向奉城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五站:头桥中学,铸梦未来
2021年2月,经区教育局研究决定,组建奉二·头桥联合中学。我来到头桥中学,踏上了联合学校的办学探索之路。
为激活奉二·头桥联合中学的内生发展力,我们把握机遇,凝集文化共识,本着“凝聚为魂、融汇为核、发展为本”的宗旨,确定了“受有氧教育,搭发展之桥,奠幸福基石”的联合学校发展理念。我们充分挖掘两校区的课程资源,实现联合学校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经历;同时组建美术名师工作室,带动联合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我们开展了联合学校干部培训班,全方位提升干部的基本素养和管理能力;我们推行中层干部、骨干教师流动机制,共享优质资源;我们构建校本研修共同体,实现教师一体化培养培训等等,努力提高联合学校的办学质量。我们借力奉城第二中学的“精准委托管理”以及头桥中学的“强校工程”资源,从管理的一体化、教育教学的一体化、队伍建设一体化、评价考核一体化等方面,整合两校教育资源,建立共同发展愿景,最大程度地实现联合发展。
一年多来,在每天两校的来回奔波中,在与同事们一次次敞开心扉的沟通交流中,我收获了一段别样的工作经历和思想感悟,感动于教职工们在头桥这一隶属于农村学校任教的坚持与坚守,感动于全体班子成员的全力配合,感动于教职工们对我的真情相待、大力支持,让我处处感受到了头桥中学这一大家庭的温馨和谐,这一切都激励着我坚定而努力地在头桥这片热土上与全体师生一起风雨同舟,携手同行。
未来,奉二·头桥联合中学将全面践行“新成长教育”理念,在区教育局的关心支持下,站在“十四五”发展的起点上,立足校情,借助自贸区新片区的东风,努力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活力和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活力,让每位师生在校园里精彩绽放,力争办一所具有东部特色的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联合校。
(金爱群,奉二·头桥联合中学党支部副书记、校长,奉贤区名校长。教育格言:眼中有学生,心中有目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