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动物派出所滴朱迪警官,侬好哇?唔还……可以。唔……摒牢摒牢……”《疯狂动物城》的一段朱迪警官和树懒的对话被改编成沪语版,让大家忍俊不禁。12月9日,2022年上海市民文化节沪语大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参赛者以丰富的形式演绎沪语,沪剧联唱、阿卡贝拉、上海说唱、沪语红色故事朗诵、男女声二重唱、海派脱口秀、沪歌轮番上演。
大赛由长宁区和浦东新区共同主办,设浦东和浦西两大赛区,最终评选出了百名沪语之星。自7月8日启动线上报名以来,大赛共征集到1328个参赛视频,线上累计投票4484038票,参赛页面访问量超20万。
百强沪语新星颁奖仪式
(资料图片)
沪语大赛从最早老年、成人、少儿三个组别,发展到今年老年、成人、少年、集体、幼儿五个组别,参赛者既有牙牙学语的3岁幼儿,又有古稀之年的老人,其中青少年占比最重,近40%,幼儿、成人、老年人各占20%。其中老年组发音最标准,成人组和少年组形式最为多样、活泼。
中国澳门沪港澳艺术团的阿姨们身着旗袍和现代时装,在萨克斯、电子琴伴奏下,在大世界、百乐门、南京路的背景下,唱起沪语歌曲《上海谣》。
“我们之所以精心策划服饰和背景的原因,是因为上海话和它的环境息息相关,旗袍和时尚最配上海话。”领队马朝方说。
“今朝,阿拉个能噶爱国”,“90后”杨渤文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他的沪语公益短片获得评委青睐。
杨渤文从2016年开始就在B站发布自己的沪语配音动漫。谈及为什么会用沪语去给动漫配音,他说最初只是想把自己喜欢的动漫介绍给其它网友。又因为他觉得日漫里的所有发音,沪语里都有相对应的发音,用沪语翻译来配音最适合自己的情感表达,“更自然”。“喜欢就去做了”,没想到点击率颇高。
杨渤文还是“妖则鸣”乐队主唱,他和他的乐队在上海演唱时也会选择用沪语演唱,“这会让观众感到亲切”。杨渤文走出了一条沪音动漫+ACG音乐的自媒体“道路”。
现场节目
此次入围的百强作品,有生动有趣的动画片沪语配音,有紧跟时代的原创沪语诵读,有改编的沪语流行歌曲,上海话对口相声,更有经典的沪剧片段即上海说唱等曲艺节目等等,让大家进一步感受到了沪语文化多样化表达的魅力。
“很高兴看到沪语大赛中在传统表达方式之外,还有这么多与时代同步的表达方式。” 沪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评委陈甦萍表示。
上海人(中心城区居民)听不懂崇明话,那么崇明话算上海话吗?“算!”评委们给出这样的答案。60岁的崇明人袁祖铭在参加沪语大赛之前特地给主办方打电话,得到确认之后,他用崇明方言配了一段《大话西游》,最终入选百名沪语之星。袁祖铭还记得自己2014年参加市民文化节首届沪语大赛时,初赛表演了一个崇明话作品,结果被中途叫停,后来评委们商量了半天才决定接纳这个节目,而这一次,他觉得意外地顺利,“沪语大赛的包容度越来越大了”。
选择《大话西游》经典片段来翻译,“是单位里的小年轻出的主意”。在把普通话翻译成崇明话的时候,单位里的小年轻还积极给袁祖铭出谋划策。翻译到“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不及”,“后悔不及”找了好几个词都觉得不搭,后来袁祖铭和小年轻们一起头脑风暴,才找到最适合的一句“懊恼来不及”。
袁祖铭是第一次配音,他深深感到“语气、口型、节奏都要跟着走,好难”。但能够藉由这部经典电影的二次配音让大家了解崇明话,对崇明话产生兴趣,“就值了”。
随着崇明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地去市区定居,崇明话的传承也面临危机,崇明山歌声名远扬,如果有一天崇明话没有人会说了,崇明山歌也终有一天会杳无踪影。袁祖铭是上海市故事家协会副会长,市级非遗项目“杨瑟严的故事”传承人,他一直把传承崇明话为己任,坚持用崇明话讲故事,去市区讲故事、参加新人新作比赛也都用崇明话,“一般打字幕,如果讲得慢一点,大家也能听懂”。
评委们表示,包容、保护上海不同地域的方言,也是保护上海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化。
现场节目展演
本次大赛主办方长宁区和浦东新区一直致力于沪语文化的传承工作,依托丰富的海派文化资源,以推动本土方言普及与发展为核心,相继开展了十余年的沪语推广活动。
长宁区自2011年以来,每年坚持举办“上海话·上海情”沪语大赛及沪语传承推广系列活动,致力于通过丰富多彩的沪语比赛、展演、讲座等,传承推广本土文化,搭建上海人、新上海人、学生、白领、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平台,学习上海话,增加新上海人对这座城市文化的认同感,提升社区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浦东新区则多年耕耘青少年沪语传承,从讲童谣到讲故事;从传统节目到原创节目;通过“小手牵大手”的联动效应,扩大参与面和影响力,使沪语海派文化慢慢渗透到每一个人的心中,增强家国情怀。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