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开鲁路上的殷行街道睦邻中心,最近变了样。门前原本年久失修的石砖路、杂草丛生的绿化带和脏乱的非机动车临停区,摇身一变成了崭新的塑胶路、郁郁葱葱的花坛和一条长长的儿童滑滑梯。
这是杨浦2022年区政府实事项目的内容之一,由杨浦区地区办牵头负责。与此同步,还有包含密云社区睦邻中心、眉州路社区睦邻中心、政立二社区睦邻中心在内的7家社区睦邻中心于近日完成了空间微改造,以便为居民提供更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
(资料图片)
“量体裁衣”的改造方案
殷行街道睦邻中心的主要改造区域为室外空间,与隔壁小区仅一“栏”之隔,面积不大,地形狭长。曾几何时,这里竖着一排布告栏,但往来的居民并不多。
改造后,重新铺设的塑胶地面由红、黄、蓝、绿四种色彩组成,鲜活明亮,一定程度上可保护孩子在奔跑时免受伤害。Y、H两个字母型的地标性LOGO装置立在正中,象征着“殷行”二字,加深与社区的融合感。最深处的手扶楼梯通往二楼室内,呈橘黄色,旁边附有黄色滑梯,供孩子们游玩。
“这个项目自今年年初就计划启动,后因疫情暂缓了几个月,11月份正式开工,现已完成改建。”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睦邻中心的主要服务人群是老人和孩子,孩子需要较大的室外活动空间才伸展得开,方便嬉戏玩耍。因此,我们决定重点改造睦邻中心的室外场地,将其打造成儿童友好的迷你乐园。”
相较之下,大桥街道辖区内的眉州路社区睦邻中心有着截然不同的改造诉求。不少居民反映,中心的室内空间规划不太合理,前来读书看报的人时常和打牌娱乐的共用一张桌子,“动静”没有分开,体验不够舒心。另外,不少房间采光不足,但全天开灯又耗费能源。
为此,在二次设计时,负责人着重强调了功能规划,分隔出自习会议室、多功能开放空间、共享厨房、开放工作坊、社区舞台等不同空间,为不同年龄段的居民提供独特享受。尤其在多功能开放空间中,书柜、座椅、沙发等家具摆放灵活,随时可改变整体布局,以适应多变的活动需求,让未来有更多可能性。
在采光方面,工作人员去除了沿街窗户的磨砂膜,引入自然光,强化室内与室外街区的融合共通,增加社区凝聚力。
“量体裁衣”的改造方案,基于改造者对场地实体的全方位了解。在开展本轮空间微改造前,杨浦区地区办一方面依托历年来对全区睦邻中心的评估,掌握群众意见建议,形成了总的落地方案,另一方面做好每一家睦邻中心的实地走访,推动生成个性化需求,以实现“一点位一方案”。
区校联动牵引专业力量
改造从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杨浦一直以来致力于实现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将专业力量引入社区建设之中。本次改造期间,杨浦区地区办邀请同济大学学科团队,为密云社区睦邻中心、眉州路社区睦邻中心、殷行街道社区睦邻中心、政立二社区睦邻中心等四个点位设计改造方案,运用科学体系和专业力量全力营造“空间美学”。
其他四个点位也由所辖街道引入专业空间设计团队,制定方案,全方位提升社区公共服务空间的品质感、美观值和舒适度。
此外,杨浦围绕“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广泛动员多方参与项目推进。在部分项目方案制定和实施推进过程中,区地区办、街道、高校、设计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居民代表通力合作,开展多场线上、线下策划会、座谈会、协调会,合力优化方案、破解难题。部分爱心企业还向眉州路社区睦邻中心赠送了部分家具,提升居民活动环境水平。
记者了解到,为了彰显服务效能的延续性和扩展性,区地区办还会同同济大学,从设计美学和宜居空间视角出发,以本次空间微更新为实例,编制了《杨浦区社区睦邻中心复合空间(及服务)设计规范性建设导则》。导则融入设计思维与社会创新理念,针对社区睦邻中心未来整体定位发展,对其复合空间与日常使用、生态空间与健康社区、全龄友好的室内外空间、视觉形象与导视系统、色彩、材料与照明、社区治理与数字睦邻服务系统等共性元素,制定了相应设计指导准则,为下一步其他社区睦邻中心优化空间设计提供可复制的引导性规范。
杨浦社区睦邻中心由社会组织运营,邀请群众自下而上参与自治。自2009年开出第一家至今,杨浦已建成60家社区睦邻中心,以其高品质、优体验,被称为老百姓“家门口的会所”。
据悉,本次同步改造的共有四平路街道密云社区睦邻中心、大桥街道眉州路社区睦邻中心、殷行街道睦邻中心、殷行街道幸福家社区睦邻中心、新江湾城街道政立二社区睦邻中心、新江湾城街道时代花园社区睦邻中心、长白新村街道图门路社区睦邻中心、五角场街道创智坊社区睦邻中心。
来源:上海杨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