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于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深实博约: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品展”,首次集中展出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近些年收藏的众多优秀作品。其中既包括校内外教师的作品,也包括历届毕业生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上海美术学院在创作、艺术教育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影响。
展览主要分为教师藏品与学生藏品两个展区。教师藏品展区重点挑选了41位艺术家的43件作品,分别是:乔木、顾炳鑫、林曦明、顾生岳、曹有成、汪观清、韩和平、廖炯模、张自申、陈钧德、陈家泠、戴敦邦、步欣农、张桂铭、王劼音、陈谷长、杨正新、金纪发、戴明德、凌启宁、毛国伦、奚阿兴、邱瑞敏、陆志文、卢辅圣、徐龙宝、黄阿忠、周培德、汪大伟、章德明、汤宝泠、乐震文、季平、李朝华、秦一峰、韩峰、金晶石、徐步成、王冠英、毛冬华和潘文艳。展览汇集了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重要成果,其中不乏学界耳熟能详的大家。展出的作品主题内容多元,形式以国画、油画、版画为主。通过本次展览,人们可以见证立足于不同年代的教师作品面貌、审美经验与创作成果,同时也首次对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的重点藏品有了初步认识。
展览由上海美术学院主办,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由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策划,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李超作为学术主持,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马琳担任展览策展人。
(资料图)
马琳告诉文汇记者,“深实博约、正德思行”是上海美术学院的校训,也是上海美术学院的教学方针。她希望藏品展不仅为学院教学、科研助益,同时也为新海派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美育成果和传承之道。李超指出,希望通过梳理馆藏作品,深入挖掘藏品与上海美术学院发展历史脉络中的重要节点,对于上海美术学院全新发展的“新海派”艺术教育体系,形成“国际都市艺术的中国坐标”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顾炳鑫《徐霞客寻迹图》
展览中,有不少藏品颇为引人注目。
例如,顾炳鑫和戴敦邦都是连环画大家,本次展出的作品都是水墨人物画。顾炳鑫的《徐霞客寻迹图》,作品画风严谨,白描细致,线条流畅潇洒,富旋律感,构思布局有诗一般的意境,表达了对徐霞客的敬意。戴敦邦的人物水墨画《唐诗意画》,依旧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人物进行演绎,所作气魄宏大,笔墨雄健豪放,生活气息浓郁,画风雅俗共赏。戴敦邦用中国画的视觉形式,为人们展示了唐诗宋词优美文字之外的另一种美。
戴敦邦《唐诗意画》
顾生岳的《金丝雀》是他在人物夸张变形时期的代表作。作品画面采用红、黄、黑作为三大主色,用华丽,热烈的暖色背景和道具来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与凄凉。
顾生岳《金丝雀》
除了海派传统绘画,现代水墨的作品在展览中也有呈现。如艺术家张桂铭、戴明德的作品。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张桂铭的《荷塘》用色大胆,以色块代替墨块,画面充满形式感和现代感。戴明德善于运用抒情的书写性手法,以书入画,其作品反映出中国当代文化审美意识的觉醒和文化艺术的繁荣,本次展览的作品《心·象》,采用了“以书入画”的方式将中国书法元素与多种中国元素结合进行自我精神反照。他在坚持文化民族性的同时,又凸显出时代的人文精神和审美理想。通过这次藏品展,展方希望能进一步研究这两位艺术家在现代水墨的贡献和影响。
戴明德《心·象》
陈钧德擅长运用色彩构建作品画面的境界和意趣,对东西方艺术进行融合,被评论家誉为“中国油画界当之无愧的色彩大师”。在陈钧德的绘画生涯里,“女人体”是他继风景画之后画得最多的题材之一。本次展出的《女人体》是他在2000年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带有鲜明的西方现代主义影响,同时简洁的画面语言又彰显出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精神,鲜明反映了陈钧德的绘画观念和审美追求。
馆藏教师作品反映了上美美术馆的学术定位与史学意识,而对历届学生优秀毕业创作作品进行收藏,不仅能反映上海美术学院学院的教学成果,同时也能推动青年艺术家的成长。本次展览挑选了39位上海美术学院毕业生的49件优秀毕业作品,在上海美术学院新厅展出,主要涵盖了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以及实验艺术中心各个系部。学生展区的作品拥有着符合年轻人的审美与视角,作品充满活力和想象力,这些作品都代表了上海美术学院学生们的艺术追求与实践。
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确立了自己的学术定位和发展方向,通过展览、研究、收藏和公共教育活动多维建构,致力于打造一座具有前沿性与学术性的美术馆。通过展览、研究、收藏和公共教育活动多维建构,一方面服务于学院内外的教学和科研,一方面做好艺术社区和社会美育工作。本次展览是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藏系列展览的第一回,此后还将推出系列专题藏品展。
作者:范昕
编辑:徐璐明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