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老人们称,日积月累,养老院附近的垃圾有增无减,臭气无孔不入 新民晚报记者季晟祯 摄(下同)
【资料图】
宝山区逸仙养老院位于塘后支路19-21号,地处黄浦江、长江口汇流处,毗邻吴淞炮台湾湿地公园,环境清幽、鸟语花香。这里本该是颐养天年的乐园,如今却紧挨着一片“垃圾场”,脏乱恶臭、蚊蝇乱飞、杂草丛生……“我们陆续写了一封又一封求助信,只想知道,清理这片垃圾到底还要等多久?”近日,王季庄等老人向“新民帮侬忙”反映,长久以来,这件事成了大家共同的心结。
图说:拾荒者翻墙进来“淘宝”
萦绕的心结
2021年5月,时年87岁的王季庄入住逸仙养老院。让她不曾料到的是,此后生活的重心竟是围绕着“除垃圾”。
见记者前来,她慢慢踱回自己的房间,戴上助听器。在老人引领下,从6楼阳台窗户俯瞰,裸露土地、破败矮楼、成块菜园和大小不一的积水潭映入眼帘。更扎眼的是,自西向东,垃圾“泛滥”,一望无边。
这片“垃圾场”与养老院仅隔着一道不宽的灌木带,东西两侧,各有一扇铁门,四周被水泥砖墙包围。而墙外就是塘后支路。
王季庄说,这片荒地无人管理,时常看见有人丢下大包小包垃圾,扬长而去。拾荒者翻墙进来“淘宝”,捕鱼者以此作为宰鱼的好地方。周边居民更是“不遑多让”:开荒种菜,浇水施肥。
日积月累,垃圾有增无减,刮大风时尘土飞扬,空气里弥漫着腐臭味,久久不散。尤其遇到夏季或者黄梅天,蚊蝇乱飞,积水潭发黑泛臭,泛起蒸腾……尽管门窗紧闭,臭气还是无孔不入。
图说:薛宛琴在相关政府部门官网上求助
发出的求助
逸仙养老院住着300多位老人,平均年龄85岁。这些人,有些是需要全护理的重症病人,有些是失智失能者,能向外求助投诉的少之又少。
薛宛琴生于1936年,退休前是一位高级工程师,也是养老院第一位为“垃圾场”发起投诉的人。起初,她还不太熟悉电脑操作,费了好几天功夫才顺利注册市委、市政府信访网站,由此开启维权之路。
后来,因不适应养老院生活,薛宛琴退院回家。临走时,她又把这份重担“托付”给了王季庄——老人1952年考取北京大学,是上世纪50年代的留苏生,曾在高校任职。“她让我继续发声,帮帮大家。”王季庄说。
谈及这些年向政府各部门写过的信件,王季庄如数家珍。打开电脑,数着屏幕里的信件,一封、两封、三封、四封……密密麻麻的文字背后,是老人的坚持,更是无奈。
她讲,有次为了随信附上打印出来的垃圾照片,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大信封。最后,就用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寄来的《海归学人》杂志的大信封湿润翻制后再寄出。
图说:2021年7月,老人们联名发出求助信
无尽的等待
在王季庄看来,和龚丽珍相比,自己的这点付出根本“不算什么”。
2020年12月25日,时年87岁的龚丽珍入住逸仙养老院。这些年,院里一些老人离开,又有新人进来。不变的是,龚丽珍年年在投诉。她,也是养老院全体老人的代表之一。
“我失聪,但嗅觉很灵,从入住算起,几乎每天都为垃圾臭味苦恼。”坐在沙发上,一边吸着氧气,龚丽珍说话有些喘。不会使用电子产品,只能靠手写投诉信;不能出门邮寄,就托每天来院里送报的邮递员帮忙。
从一沓厚厚的求助信打印件里,龚丽珍抽出其中一封联名信,上面是近70位养老院老人的签名。联名信的末尾,写着“急盼!急盼!”,落款日期是2021年7月24日。
未解的心结
漫长的甬道走到尽头,终于看见一丝亮光。长久以来,与“垃圾场”环境一样糟糕的,还有塘后支路这条小道。
2022年1月8日,众人惊喜发现,整条道上的垃圾清空了!“我们一直看着,那天清运车才花了2个多小时。”努力许久,老人们的声音得以被“听见”。她们心中暗喜,想着处理完马路上的垃圾,墙内的也快了。提及这段插曲,龚丽珍和王季庄眼睛都亮了起来。“后来,没人再来过。”刚燃起的希望随之又暗淡了下去。
老人们透露,养老院的负责人曾向她们反馈,相关部门已了解此事,给的回复是“再等等,等明年”。“明年复明年,我们一直反映,只是也在等。”逸仙养老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今年2月22日,事情似乎又出现了转机。“上午铲车在‘垃圾场’作业,把靠西边部分垃圾推到墙根处,用土掩埋。”2月23日,记者又接到了王季庄的电话,语气很平静。在老人们看来,这片垃圾体量太大,眼下处理的,仍是杯水车薪。
“这次是真的吗?”老人担忧,如果单把垃圾靠墙堆放掩埋,一到雨天,必定“露馅”,还是没解决实质问题。而且,成片的菜地并未铲除,沤肥的大桶还保留着。截至发稿前,老人们又等了好几天,没见铲车再继续作业。一直以来,每天探头看窗外,成了她们的日常习惯。
逸仙养老院老人们的心结到底何时能解开?“新民帮侬忙”记者将继续关注。
新民晚报记者 季晟祯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