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近日,上海举行多场面对高校毕业生的线下招聘会,某博主在参加完招聘会后,发布视频吐槽称,招聘会平均薪资5500元。他表示,自己是一名211大学文科硕士,今年6月即将毕业,现场文科岗位少,给的薪资不符合预期,当天准备了5份简历,最后一份都没发出去,相关话题引发网友热议,冲上热搜。(据3月1日《新闻晨报》)
(资料图片)
大学应届毕业生的薪资待遇不仅反映了当前的就业形势,学校、专业的社会认可程度,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映照,所以相关话题往往能引发热切关注,但无论怎么讨论,都必然不会有一个固定的答案或标准。
就拿211文科硕士不满5500的月薪来说,不同的年代地域,不同的学习经历,不同的就业观念和诉求,感受都会天差地别。有人觉得,就上海的消费水平来说,读了这么多年书,工资5500元的确是有点少,交了房租也不剩什么了;也有人认为,既然市场都给出这样的均价,一定有其内在规律,大学生走入社会的第一课,应该是正视社会现实。
相关新闻视频截图
当事博主的态度,很明显就是不满意。因为他一份简历也没发出去,可能是准备再寻找一下机会,也可能需要时间去调整预期,都是个人选择,无可厚非。
找工作本来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清晰认识自我,正确分析形势,审时度势,寻找最优解。最终是满意入职,还是且做且看,抑或是放弃打工、自己创业,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核心诉求,也会找到自己的最优解。
我们关注他人的经历,其实是为了去了解当下的世界,完成自己的思考。事实上,大学生首份薪资不如预期,是一个长期存在的普遍现象,今年也并没有太特殊。随着高校教育越来越多元化,社会发展水平提升,大学生对于薪资的期望也是水涨船高。再加上过去几年,个别行业常常被曝“超高薪资”,也让相关专业的学生有了很多美好的预想。
但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一方面,应届毕业生本身基数很大,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求职者的议价空间较小;另一方面,高校的教育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错位,很多高精尖的专业,却并没有与之匹配的高薪岗位。
所以,无论是学历、学校、能力、经验都不可能成为决定高薪的唯一要素。最终决定薪水高低的,必然是很多因素的综合,这些因素中有些与求职者自身的心态和能力相关,有些与求职者根本无关,短时间也难以改变,需要理性辩证地看待。
“第一份工资”当然很重要,但也没那么重要,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本身就还处于成长变化的阶段,一时工资高或者低,不代表一直高或一直低。正职薪水不理想,副业也可以作为选项之一。凡事要看长远。如果真的是自己喜欢的,擅长的工作,又有足够的能力和专注度,持续付出努力、积累经验,一定会有更好的收获;如果工作本身吸引力不足,没有长远的发展,哪怕一时薪水较高,也很难有可持续性。因为人最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还是要来源于自我价值在社会中的实现。已经有很多案例证明,虽然当代大学生们嘴上说工作都是为了钱,但自身兴趣和工作氛围,也是他们择业的重要标准。
大学生对薪资有期待,有要求,本质上也是对未来有期待,对自我有要求,大可不必一概说成是“眼高手低”。但薪资绝不是衡量一份工作好与坏的唯一标准。正如鞋子合不合脚、实不实穿,并不全然与价格相关,而脚下的路走得是否顺畅,也不光在于穿了什么鞋。人生的十字路口其实很宽阔,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想清楚这条路要怎么走,才能行之将至,才能看遍好风景。
(来源:极目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