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管好用准社会救助资金,离不开对社会救助对象的动态监测管理。今年2月以来,长宁区全新构建、实施的“1+6+10”社会救助信息共享核查机制发挥独特作用,尤其对健全社会救助“应保尽保、应退尽退”方面,这项机制持续成为敏锐发现问题的“触角”。
在此之前,根据民政部发布的《社会救助信息共享和数据利用管理办法》和市民政局提出的实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的工作要求,长宁区专门研究制定《关于建立健全长宁区区级社会救助信息共享核查机制的意见》,并于2023年1月29日正式在全区范围内发布实施。
那么,在“1+6+10”社会救助信息共享核查机制中,参与的主体有哪些?各方又是如何互通互联的呢?
“‘1’是由区民政局牵头,会同区公安分局、区人民检察院、区司法局、区人社局、区残联、区大数据中心‘6’个部门,联合‘10’个街镇实现社会救助对象信息的共享核查。”长宁区民政局社会救助科负责人表示,在运用过程中,各街镇依托自身资源和工作特色,都在大胆尝试、探索建立因地制宜的社会救助信息共享核查长效模式,无论是从提升比对结果的准确无误方面,还是在以核促救实现“主动发现”方面,成效明显。
对此,街镇民政救助工作人员边实践边总结,信息共享核查机制的运行有效提升对预警对象的联审核查力度,特别针对救助对象入狱服刑、就业状况发生变动、救助对象已死亡、残疾等级有变更等情况,更是提高了监督力度,为实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有了更为强大的支撑。
前不久,周家桥街道就通过信息共享,及时发现社会救助中应停的情形。街道民政救助工作人员收到核查反馈,辖区低保对象王某(化名)因发生恶意伤人事件而被公安机关抓获且被拘留,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与司法所、派出所对接联系,确定情况属实,即刻暂停其低保待遇。
对于区内较早开展救助对象滚动排查机制的周家桥街道来说,目前已核查去世退出9人,列为预警对象32人,收效甚好。长宁区信息共享核查机制多部门协同联动,通过数据比对共享,动态管理社会救助对象,为各街镇民政救助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所在,提高复审效率,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托。
如今,随着建立全链条、无死角的信息共享核查长效模式的进一步运用,为长宁区在社会救助合力上求融合、不断健全社会救助保障体系等方面的探索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来源:上海长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