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统计局编著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22》公布了2021年31省份城镇非私营单位、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
(资料图片)
年鉴显示,2021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06837元,首次超过10万元,比上年增加9458元,名义增长9.7%;私营单位则是62884元,比上年增加5157元,名义增长8.9%。
网上一直在说,今年这么多人失业,这么多人降薪,怎么平均工资还在涨?
这直接把很多人整得不会了,直接否认三连。
统计年鉴是国家正式发布的权威数据,不存在虚假宣传一说,我们可以纵向分析分析一些数据:
1、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中,上海、北京、西藏收入最高,分别为19万元、19万元、14万元。
思考:符合预期,北京、上海两个直辖市,一个是政治中心,一个是经济中心,非私营单位工资高一些是正常的,西藏是因为高海拔、条件艰苦补贴多一些,非私营单位工资是北京、上海的70%,高于其他地方,也没有什么不合理的。
2、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中,河南以7.48万元最低,其次为黑龙江8.03万元。
思考:河南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人多收入低导致工资低。黑龙江位于最北部,气候寒冷,人口流失严重,物价水平较低,工资很难高起来。
3、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中,黑龙江、湖北、山西最低,分别为4.20万元、4.54万元、4.57万元,河南工资4.7万也是很低。
思考:黑龙江见上面分析,湖北、山西、河南等都是外出务工大省,当地经济水平也一般,所以当地私营企业工资低。
这么看下来从最高到最低,从非私营到私营基本都是合理的。
那为什么我们大家感觉这个统计数据不真实呢?
具体原因就是统计口径问题,其中比较能说明问题的就是CPI、核心CPI、PPI的差别。
CPI—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包括200多种各式各样的商品和服务零售价格的平均变化值。
核心CPI—剔除了食品(主要是猪肉 蔬菜)和能源(主要石油 煤炭)的价格因素,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率。
PPI—生产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PPI),是衡量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指数。
三个数据都是衡量价格变化的,但是内涵又完全不同,他们本身具有可比性,但又不能是简单的比较。
下面我们继续聊一下平均工资的事情~
先说两个定义~
(1)城镇非私营单位:城镇地区全部非私营法人单位,具体包括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等单位。
(2)城镇私营单位:主要是指在内资法人单位中由自然人投资设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雇佣劳动者为基础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包括按照《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合伙企业和私营独资企业。
简单来说,城镇非私营单位主要是公务员、央企/国企单位、上市公司、外企等;城镇私营单位就是私企。
再简单一点来说,非私营就是我们眼中的好公司。
从统计口径角度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工资在涨?
第一、表格统计数据是在职的工资收入情况,如果你失业了,就不在统计范围了。所以失业不影响上个表格的数据。
第二、数据统计的工资是指我们录入系统的工资,提成和绩效是不算在内的,对于很多公司来说,绩效或者提成才是员工收入的大头,所以这部分薪资降低也不会改变这个统计数据结果。
第三、在现实中,基本工资是随着工龄逐年递增的,一般为5%~10%不等,所以整体看下来是增长的。
第四、总体来说,上市公司这几年的利润大都是增加的,所以公司高管的收入也会水涨船高,高收入会平均一部分低收入。所以增长数据会比大家预料的大一些。
我们还可以佐证下为什么大家都愿意去企事业单位?
31个省中城镇非私营单位人均最低的省份河南数据为7.4万,是全国唯一低于8万的省份,但是这个数据高于除北京、上海外所有私营单位人均收入的。
不同的统计口径,没有对比意义的,所以也没有必要把这个数据与自己作比较,毕竟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拖后腿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