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浦东新区法规《上海市浦东新区推进住宅小区治理创新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已经施行多月,这是本市首部以促进住宅小区创新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其中,针对特殊时期的小区授权管理、居民需求响应机制等热点问题做了立法创新,那么在实践层面,居民和基层管理者的感受度如何?记者做了一番探访。
东明路街道三林苑小区,建于1996年,总面积约22万平方米,共有3000多户居民,198个楼道。楼道里不仅设有各自的楼组长,整个小区还按照东西南北不同区域切分成块和排,十名居委干部各领一片“包干区”,担任“块长”,34名热心公益的志愿者担任“排长”。唐燕萍是47号楼到52号楼的“排长”,她告诉记者,块长、排长、楼长还分别建有微信群,工作通知、便民提示等信息会第一时间推送,责任、分工一目了然。
巧设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小区居民力量。“《若干规定》第7条里提到加强居民自治能力建设,包括加强与互联网群组管理人员的沟通,整个新的法规,对于目前基层治理能力提升,有很重要的参考依据。”三林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王敏说。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不少浦东市民和经营主体关心的是立法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对此,王敏以一个实例来说明。三林苑小区内部的多层住宅普遍采用底层架空结构,在当时是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探索。架空层层高2.2米,总建筑面积2.25万平方米,设计之初半数空间用于停放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剩余大部分是用作居民休息、交际的开放空间,小部分用于小商店、市政设施用房等。但由于架空层用途没有被明确,陆续被居民封闭占为私用,严重影响小区环境面貌。
去年11月正式实施的《若干规定》第3条明确,政府应当加强对住宅小区治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协调机制,推动执法力量、专业力量、服务力量下沉基层。结合《若干规定》的相关内容和精神,东明路街道司法所主动对接三林苑小区,创新设立居民区依法治理工作站,助力破解社区治理难题。“目的就是以党建引领搭建自治共治法治平台,整合居民区‘三驾马车’、楼组老娘舅、法律顾问、社区法官工作室、调解员等多元法治队伍力量,同时邀请专家赋能和上级部门指导,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实施‘清单式’管理,推进社区治理规范化标准化运作,真正助力居民区化解治理难题。”东明路街道司法所所长王娟表示。
依托居民区依法治理工作站这一平台和载体,架空层清退难题得到了圆满解决。“司法所、综合执法队、法律顾问等法治相关力量形成协同合力,做好架空层属性定位、规范清理流程、制作法律文本(如告知书、承诺书、律师函),告知居民私自占用架空层属于违法行为,希望他们配合我们的工作,主动退出架空层。经过两轮的居民告知,清退行动推进得非常顺利,目前已经进入到工程公共空间的改造过程当中。”王敏说。
“法规出台之后,司法所作为基层的法治部门,在社区的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和依法治理方面,还能够做得更多,不仅仅局限在以往的普法宣传教育和矛盾纠纷化解等方面。”王娟透露,这部针对小区治理的浦东法规,也给街道司法所如何创新工作,助力引领区建设,打开了一扇“新窗户”。下一步,街道司法所将进一步学习法规中的内容和精神,用好居民区依法治理工作站这个平台和载体,推动居民用法治思维、规则意识,解决好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来源:浦东发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