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上海之春,从昨天启幕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起,盎然绽放。明晚举行的开幕演出——原创交响合唱《复兴的大地》,亦将唤醒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城市交响。音乐、艺术、文化的全面复苏,不仅是台前的欢唱,也是幕后的流畅。此番从以往的每年4月底,提前一个月开幕,正是顺应了台前幕后的呼声与民心。
如今纳入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必选曲目的《梁祝》、一旦旋律响起就令人心潮澎湃的《红旗颂》,还有芭蕾舞《白毛女》等都是从“上海之春”上脱颖而出、流传至今的精品力作。1965年,桑弧执导拍摄了舞台艺术片《上海之春》,艺术地再现了上海市第六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选出的25个大型音乐舞蹈节目,除了上述佳作之外,还包括脍炙人口的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沪剧《芦荡火种》等等。为国庆10周年献礼的《梁祝》,以其融入越剧音乐元素的小提琴协奏,成为“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艺术创作典型,国际乐坛中经久不衰的中国音符。芭蕾舞《白毛女》和管弦乐《红旗颂》的旋律,不仅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更绵长地回荡在每个人的心中。60多年来,始终以力推“新人新作”为己任的“上海之春”,早已成为“声入人心”的“中国声音”孵化平台,当年的“新人新作”,如今已成为岁月酿成的酒——经典回旋,回味无穷。今年第38届“上海之春”依然秉承孵化“新人新作”的原则,在42台演出、12项主题活动、3个节中节、4个征集活动、5项教育成果展示等内容中,40%以上依然是“新人新作”。其中,原创歌曲征集,寄托了对“上海之声”的希冀——我们也在寻找一首能象征上海的好听的歌。
“上海之春”,也是全球新一代音乐家、艺术家的创作工坊。与国际接轨的委约创作,也是上海之春的惯例。第34届上海之春的开幕演出,就是向著名作曲家叶小刚委约的大型管弦乐作品《敦煌》。早在2005年,上海之春就以有偿委约的方式,邀约了作曲家沈叶的单乐章交响乐《纪念》、作曲家秦文琛的室内乐六重奏等三部作品。“上海之春”还与世界著名音乐节建立了朋友圈,“新人新作”会被推荐到全球各地的舞台,有助于品质佳作成为经典力作。目前,音乐界的长三角联动机制早已成熟。文艺“两新人士”也纷纷投身到上海之春的创作、演奏和展示队伍中来,壮大人才梯队。
“上海之春”,更是上海演出市场回暖的风向标。上海历来是文艺创作的码头和源头。对于演出方而言,只有站上了上海的舞台,才可能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对于观众而言,只有坐进了上海的观众席,才是真正看到了国家级乃至国际性的优质演出。拖着行李箱,乘高铁、打飞的到上海来度过一个“文艺周末”的情景正在复苏。仅3月一个月,本市市属国有院团、剧场就计划演出672场。明天起,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恢复对涉外营业性演出的受理和审批。上海音乐厅已公布5月至6月即将来访的国际音乐家——钢琴家大卫·弗雷、钢琴家伊沃·波格莱里奇和小提琴家吉顿·克莱默……
“上海之春”在创造“上海之声”“中国之声”的同时,也是在向国际舞台展示中国故事、中国形象。经久不衰的《梁祝》成为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必选曲目之际,这部曲谱一时间“洛阳纸贵”,全国难觅;来自世界各国的选手甚至找来越剧《梁祝》视频,开始学习唱越剧……音乐动情、故事动心,春天绵延全球四季。(朱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