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1963年的翁卫民,今年虚岁60,是黄浦区科协的一名科技工作者。
今年上半年,上海疫情封控期间,翁卫民在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的淮海中路街道做了61天社区防疫志愿者。但在严格防护下,他本人、家人和所在楼栋,61天里实现了“零感染”。
最近这段时间,面对疫情变化,翁卫民发现,身边不少熟人朋友都心存担忧。但他认为,面对病毒,除了做好日常防护,保证营养和休息,增强抵抗力,还要打消负面情绪,学会用平常心对待,减少心理压力。“我相信,疫情终有消解之日,信心就是最好的抵抗力。”翁卫民如是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翁卫民在社区担任防疫志愿者和临时党支部书记那段时间,黄浦区面临着很大的防疫压力。
他所在的淮海中路街道,老旧小区丰裕里是形势最严峻的片区之一。而丰裕里与翁卫民值守的重庆南路巴黎公寓同属于一个街坊,两个小区之间只隔了一道铁门,也给巴黎公寓带来了极大的防疫挑战。
这两个小区同属于复四居民区。上海封控的两个多月里,干到最后,10个居委干部里只有2个人没有阳,他们都是中青年男性。也正是那个艰难的时期,居民区书记找到翁卫民,请他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组织党员们做好防疫志愿服务。
翁卫民分析,居委干部因为工作原因,接触的人非常多和杂。可见,接触的人越多,被感染的概率就会越高。
眼下时值冬季,本身就是各种流行性疾病的高发期,要想防疫,翁卫民的第一个建议就是:疫情高峰期,尽量减少在人群密集场所的活动。现在是冬天,各种流行病高发,尤其要注意这一点。遇上买菜这种不可避免的情况,可以把大米、易于储存的荤菜、干货、速冻食品多备一点,便于应急,也能减少逗留在市场的时间和频率。
在一线开展志愿者工作时,翁卫民自己不可避免地要与众多居民、居委干部、快递小哥打交道。而在志愿服务的初始阶段,防护物资的资源又极其有限。翁卫民介绍了自己独特的防护诀窍——晒太阳。“一开始,我们没有什么防护用品。我就有意识地晒太阳杀菌。当时也确有这个气候条件,气温节节升高。太阳晒的时候,有的志愿者会躲到阴凉处,但我就直接站在太阳底下。实践证明,晒太阳可能是个比较有效的措施。现在是冬天,但午后阳光不错,大家也要注意多晒太阳。”
在有条件进行日常防护时,翁卫民觉得,能做的事更多了。“后来我们有了防护用品,每天工作结束,我就把防护用品全部脱下来装在马夹袋里,按照规定的流程处理。”
有一个关键的防护方式,翁卫民认为值得推广:每天回家进门前,他会先把外面穿的衣服全部换下来,把鞋子放在屋外过道上,不进门。
全部弄完之后,他回家清洗手、脸、鼻子和嘴。“这些都是暴露在外面的部分,要按规范逐个清洗一遍,不厌其烦,每天坚持。然后就是洗澡,从头到脚彻底洗一洗。”
换下来的衣服和留在户外的鞋子,都可能沾染病毒,如何清洗?翁卫民告诉记者,清洗之前,他把家里房间门先关好,防止病毒扩散,自己戴好口罩再洗。对于鞋底、鞋帮这些重点部位,要认真刷洗。“比较花时间,但坚持必有效果。总之,卫生清洁工作一定要做到位。”
除了清洗和防护,增强自身抵抗力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比如,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全面,荤素搭配。生活上要注意休息,不能太劳累,哪怕看电视这种简单的娱乐也不能持续太长时间,避免身体疲劳。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提高自身免疫力,这样被感染的几率就小。
在一线担任志愿者期间,尽管十分辛苦,翁卫民还是想办法做到“劳逸结合”。他一般早上6点起床,夜里10点睡觉。每天中午午饭后,他会回来睡个短暂的午觉,补充夜里睡眠质量的欠缺。
“我也是将近退休的年纪了,平时在居委搬物资,体能消耗很大,有些物资一份就是二三十斤,我们志愿者一共要搬1500份,才能把所有居民家庭的物资发完。越是这样,越是要注意调节和休息,否则没有体力打持久战。”他这样总结。
翁卫民住的地方是一栋两层楼的老洋房。整栋房子一共住了十户人家,其中还包括外国租户。但无论是他做志愿者的两个月,还是后来,全楼没有人感染。
“我做志愿者那段时间,大家都是各自在家不串门的。但我们有个微信群,经常在群里沟通防疫形势、注意事项。” 翁卫民建议大家注意观察疫情发展大趋势,每天看新闻,心里有个底,再决定行动方向。
疫情防范是一场持久战,身处一线的工作人员风险更大。为了稳住心态,翁卫民早早告诉自己,疫情一时半会儿不会结束,要有这个准备。同时也要相信,无论这场“战役”持续多久,它都是一个非常态的现象,情况总有一天会好起来的。
疫情之下,有人会因为担心感染而避免去医院。翁卫民介绍了自己最近“不得不去医院”的一段经历,以及防护心得。“上周,我家九旬老人去三甲医院动手术,我和太太作为家属前往。这种时候,必须要戴好口罩,比如我们去医院都是戴的N95。”
翁卫民先陪老人去急诊,之后,他太太陪老人住院,负责术后照料。按照医院规定,陪护家属中途不能离院,要等老人出院的时候一起出来。他的太太在医院里一直坚持佩戴N95口罩,除了与医护人员必要的沟通外,会有意识地减少与其他人的接触。
面对当前这波疫情,夫妻俩都没有特地进行药物储备。常规的感冒药、咳嗽药、消炎药,家里平时都有。翁卫民觉得,如果一家人都能做好防护,问题不大。万一发生感染,那么自己注意营养、休息,接受必要的治疗,就可以了。
现在社会上多少有些恐慌情绪,但他认为,不应该自己给自己制造心理危机。负面的心理暗示,对人的健康、免疫力都有无形的伤害。一旦精神上垮了,病来的时候更加扛不住。
他说,信心是最好的抵抗力。并且举了个例子。1988年,上海爆发了甲肝。当时的翁卫民还是一个25岁的小伙子,住在南昌路一幢老房子里。他记得很清楚,全楼唯一得了甲肝的那位,是平时公认最讲卫生的人。那位居民因为紧张,进门出门都要洗手消毒,平时也很注意,更不会吃毛蚶,邻居们忍不住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大卫生”。
“但是有可能,越紧张越容易感染。那幢楼最终中招甲肝的,就只有这位‘大卫生’。”翁卫民说,面对疫情,与其惶惶不可终日,不如大家一起重塑信心,共同努力,渐渐地让我们的城市、生活走向正常,重新恢复活力。
关键词: 淮海中路街道